“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布时间:2025-03-26 | 来源:党委宣传部 学生工作部(处) 团委 | 浏览量: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化“五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3月25日,由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的艺术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雷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同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三级调研员赵国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研究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团委书记,师生代表等近700人观看演出,同上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课”,一道重温红岩革命历史,学习红岩精神丰富内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学校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本次展演也为师生党员上了一堂触及思想、触动灵魂的理想信念大课。
演出前,学校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王同奇、雷莹共同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揭牌。
王同奇在致辞中表示,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育人资源。要深刻体悟红岩精神中蕴含的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从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要发挥学校和中心各自优势,加强在传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文化方面的深入交流,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大思政课”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用情景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精神可感可知、让红色历史真实具象,使思政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理论说教转向情感共鸣,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
雷莹在致辞中指出,红岩文化中心始终把传承弘扬红岩精神作为神圣职责,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和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聚力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和思政教育高地并取得丰硕成果。希望双方坚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阵地共建、活动共办,不断深化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携手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品牌,为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中,演职人员以讲、诵、展、演等鲜活的表演形式,带领师生穿越时空,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砥砺强国报国的初心使命。展演以《英雄重庆 壮美红岩》视频拉开帷幕,包括有《我的修养要则》《为天地存正气 为个人全人格》《沁园春·雪》《红色女特工》《光荣的儿子 伟大的母亲》《傲雪红梅》《绣红旗》等剧目,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庐红岩,培育并形成伟大红岩精神的光辉事迹,讲述了不同身份的红岩英烈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初心、不怕牺牲的革命故事。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的农历45岁生日。在红岩村里,南方局的同志们为他张罗着寿宴。但周恩来没有出席,而是简单地吃了一碗面条,就回到办公室,提笔写下了这篇《我的修养要则》作为写给自己的生日箴言,更是写给党员干部的修养准则。
面对严刑拷打的折磨,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对父亲慈爱的感化,面对即将到来的死刑……一个只有26岁的年轻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70多年前,面对重重考验,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没有丝毫动摇。他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严守党的秘密。最后,他选择将生命献给党和人民事业,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不顾个人安危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10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红岩村他的办公室内,将1936年他在东征途中马背上吟成的一首《沁园春·雪》重新抄录赠与他的老朋友柳亚子。随后《沁园春·雪》引发的文坛唱和,成为重庆抗战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重要篇章。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下的隐蔽战线,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张露萍就是杰出的典型人物。张露萍同志对于丈夫及同志们的误会不解释,宁愿将自己知道的一切带进坟墓,也不向敌人泄露党的一丝一毫秘密,以坚贞不屈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品格捍卫了“对党忠诚”的誓言。
在红岩厚重的史诗篇章中,有些革命者出身于豪门望族,但是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却选择了革命这条道路,王朴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他的影响下,母亲金永华为支持儿子工作,主动变卖家产,用于资助川东地下党的革命工作。在不幸被捕入狱后,王朴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动,最终不幸牺牲。金永华承受了巨大的丧子之痛,但当党组织要将她捐赠的2000两黄金如数归还时,这位烈士的母亲却婉拒了,并且留下了“三个应该和三个不应该”的经典话语以表明心志。
江竹筠,是《红岩》小说中“江姐”的原型,是忠贞不屈的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在狱中她面对刑罚大义凛然,绝不向敌人吐露一字,受到了难友们的尊敬和爱戴。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江竹筠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她的一生,都在用誓言和行动,践行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1949年10月8日,在得知新中国已经成立后,关押在白公馆看守所的罗广斌等几位男同志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来迎接重庆的解放,同时烈士们还创作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来寄托他们对祖国未来的殷切希望。
演出引发现场师生强烈共鸣,热烈掌声频频响起。
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刘彤彤表示,演出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的模式,通过情景剧、诗歌、朗诵、音乐等多元艺术形式,将江姐等英雄人物从教科书中的平面形象变为立体可感的艺术存在,这种情感共鸣的产生,正是思政教育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关键跨越。
石油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李杰表示,演出给师生带来了一次触及灵魂的红色洗礼,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今后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将“红岩精神”“铁人精神”有机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迸发出新力量。
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24-3班高启开表示,从开篇的《英雄重庆 壮美红岩》,到上下篇那些震撼人心的英雄红色故事,再到结尾的《歌唱祖国》,我的内心始终汹涌澎湃,身体里爱国的热血不停奔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吾辈定当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心怀党和国家,热爱人民,竭尽全力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负先辈的牺牲与期望。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3-1班赵冉欣表示,从为天地存正气的何功伟到傲雪红梅江竹筠,那些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身影,让我明白:所谓信仰,就是明知前路荆棘,仍愿以身为火种的精神。革命历史中的很多志士就义时正值青春年华,作为和平年代的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应该从前辈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自强不息,勤奋努力,让革命的星火代代相传。
展演在现场合唱《歌唱祖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
(编辑 胡桂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