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

高大康:最忆母校情——为母校70周年华诞而作

2023年金秋时节,母校将迎来七十华诞。时光流逝,岁月如歌,我们1960年入学的这批学子,都已步入耄耋之年。回忆起在校的难忘时光、数十载情系母校的往事,心情无比激动!

结缘母校

1960年,我年满18岁,正值青春朝阳,憧憬满怀。带着录取通知书报到:京城著名的八大学院区——学院路20号,北京石油学院。

图片28.png

宽敞的校门敞开着,主楼刚建成一角,校园内地质楼、炼化楼,南北教学楼,南北金工厂,红旗操场、东操场,大饭厅小饭厅,工字楼、54楼、56楼、59楼等学生宿舍,以及家属宿舍等都已建成,全是崭新的。教室里明亮宽大的玻璃窗,墨绿色的金属窗框十分考究,水泥地面开始有了包浆的光亮,桌椅、玻璃黑板、地质楼的阶梯教室等,在当时都算得上是一流的。校园里栽种着果树和松柏, 绿化初具规模。到了冬季大雪过后,苍翠的雪松挂满了皑皑白雪,真如童话一般。美丽的校园据说是参照莫斯科石油学院建造,至今仍记忆犹新。

图片29.png

校园里能看到醒目的标语:石油,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金子!明示了我们将由这里起步,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奋斗一生。

图片30.png

我来自北京,报到入住56楼宿舍,不久便陆续迎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他们都是第一次到首都,格外兴奋。我们在一起交谈,浓重的乡音、特色的风情,顷刻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个大家庭。午饭后,我作向导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并合影留念。

图片31.png

在迎新联欢会上,我还组织我们系的新生,排演了“雕塑剧”,表达了我们与石油结缘、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心愿。在56楼楼顶,我与刚到的几位同学聚在一起创作、排练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图片32.png

那个年代,同学们都很简朴,去天坛、北海、天安门,外出基本是步行。南方来的不少同学入学时都是赤脚。一位来自广东汕头的女同学赤脚很长一段时间。记得在新生运动会上,她参加田径项目,系里给她借来跑鞋,可是她穿上反倒不习惯,跑不起来。最后,她还是赤脚在煤渣跑道上跑出了不错的成绩。

主楼是母校标志性建筑。我们在校时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主楼仅建成了一半,直到临近毕业才建成。但主楼的一角仍是我们班级、年级、社团以及毕业合影的最佳背景。

图片33.png图片34.png

母校旧址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2015年我们毕业50周年之际,相约在母校主楼前合影留念。校庆前又重返旧址,看到了56楼,我曾入住的宿舍,56楼、54楼的身后,当年的校医室依旧。大饭厅经历了几番改造已认不出来了。岁月沧桑,往日不复返,但那美丽的校园,那段美好时光却至今难以忘怀。

感念恩师

我们入学时母校建立时间不久,但各个专业都配备了资深的教师授课,曹本熹、朱亚杰、武迟等著名专家教授亲自负责教务工作。校友们每每聚到一起,回忆、怀念最多的都是我们的授业恩师。

图片35.png

我们主修的采油工程专业课是王鸿勋老师讲授的。王老师讲课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板演及授课节奏都很有特色。我们听王老师的课,印象深刻,笔记复习容易。在学校组织的“讲好一堂课”活动中,他讲的举升理论,一堂课用一条曲线的形态变化讲述举升的过程,十分精彩。

恢复高考后,王老师编写的《采油工艺原理》作为全国高校统一教材,一直沿用了20多年。低渗透油气藏的改造是我国增产稳产的重要工艺技术。王老师还及时编写了《水力压裂原理》。这些教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采油工程技术人员。

王老师的英语及口语水平也极棒,颇具大家风范。我在校学习的那个年代,教材大多引用苏联版本,我也是学习俄语的。改革开放后,王老师提示我要学习英语:“掌握一门语言,就如同多了一只眼睛。”通过英语培训,我很快获得了作为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的机会。回国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经常承担学术交流的翻译任务。王老师的支持和肯定,让我增强了自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经常向王老师请教。

王老师直到六十八岁才退休。虽然离开了讲台,但他每周都要到情报部门查阅资料。我们在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时常相遇,王老师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蔼慈祥的待人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老师临终前立下遗嘱,捐献30万元给母校作为基金,用于奖励采油专业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图片36.png

回忆那时曾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很多难以忘怀:教流体力学的刘尉宁老师、教采油机械的万邦烈老师、教材料力学的白鹏飞老师、教理论力学的梅凤翔老师、教化学的刘璞老师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我国石油专业教育的奠基者,堪称一代宗师!

多彩校园

图片37.png

母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方针,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非常充实。

母校的拉歌让人回味至今。那个年代,国家不断推出脍炙人口、鼓舞人奋发向上的歌曲,各系立即组织普及、传唱,每个系的同学少说也能唱十余首歌曲。每次系里或全校集会,会前的拉歌比赛场面都十分壮观。《社会主义好》《打靶归来》《我为祖国献石油》歌声激昂嘹亮;《谁不说俺家乡好》《珊瑚颂》豪情满怀。各方阵PK,如歌的海洋,此起彼伏,相互拉歌的场面十分热烈。“革命歌曲大家唱,我们唱完了你们唱!地质系来一个!” “唱得好,再唱一个,要要要!”有些啦啦词还是即兴创作的,我曾参与其中的策划和指挥。一旦有与兄弟院校聚在一起的时刻,那咱母校的歌声、气势一定是无敌的!

那时,母校不仅群众文化活动活跃,还组织了体训队和文工团,堪称校园两枝花。我有幸参加文工团,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抓紧排练节目。每年五一、国庆期间,我们都会参加游园和广场演出,有时还在校园以及兄弟院校演出。

图片38.png

毕业后我们一直和母校保持着联系,特别是在专业上得到母校师生的支持。步入耄耋之年,我们有幸参加了两届校庆演出。转眼十年过去了,创作、排练、演出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2013年,校庆六十周年,我们部分老文工团员返校与校友联欢,演出了《忆当年》,歌舞说唱,重现我们那段在校时多彩的文艺活动。

图片39.png

院宣传部李象琴老师有在部队做文艺工作的经历,当年曾负责组建文工团。她是我们的领导、总导演。为了这次演出,她全程关注,亲临排练场具体点评指导每一个节目。当年的老团长刘是龙赶来观看演出,两位文工团的老领导与大家共叙当年的盛况,祝贺演出成功。

图片40.png图片41.png图片42.png

2018年,母校65周年校庆,我们又创作演出了《往日时光》,主题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图片43.png

太多的故事,美好的瞬间,每张照片都会唤起我们对母校的记忆,都会激起我们对母校热爱、感激之情。感恩母校,祝福母校。唯愿母校永葆青春,再创辉煌——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石大学子的殷殷心愿。

情系母校,无悔年华。

青春似火,点燃一生。

春花夏雨秋实冬雪,

你,就在心里。

亲爱的母校一一

这片红枫,依旧眷恋着你。

不舍的记忆,镌刻心底。

回忆、回忆,

飞扬的青春,感怀的经历。

最美好的时节,我们在一起

青春飞扬,鲜花绽放的记忆

我心如初,芳华依旧。

挥之不去的记忆

绽放的时节 铭刻的点滴

那年绽放的我

如今不老的你一一

母校我爱你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