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国特别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由IEA、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联合举办,IEA成员国驻华使馆、中国及国外能源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媒体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会议。《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是IEA的年度旗舰出版物,自1977年首次发布以来,该报告在同类出版物中持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在中国成为IEA联盟国两周年之际,IEA选择中国作为《世界能源展望》报告的重点对象进行研究,着重对中国的经济与能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能源政策与形式发展,对中国未来能源发展提出展望。
我院院长张奇教授和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电联、清华大学和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的专家一起受邀发表点评意见,张教授首先表示这个发布会本身就说明的中国能源在整个世界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总量最大,另一方面是绿色转折力度也最大。本身这个报告有几个特点,首先是非常全面,应用自底向上模型考虑到各种能源的从勘探、开发、运输、转换直到最后的消费各环节全产业链的信息都被考虑在模型之内;第二个就是很新,因为报告中的中能源发展情景绿色转折非常明显力度很大,这就注定不是以往发展轨迹的延续而是彻底和历史脱钩,因此发布的能源发展情景很新;第三个特点就是报告很细致,这次还考虑太阳光风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高渗透率的情景下,除了自底向上技术优选模型,还用了基于小时数据的实时模拟模型确保系统的实时供需平衡;第四个特点就是很接地气,考虑到了我国的雾霾治理、城镇化和十九大的很多方针和提法。从能源梳理的方面,尽管有电动汽车的替代和燃油经济性的上升,我国原油消费还是要从现在的1100万桶每天上升到2040年的1550万桶每天,主要驱动因素还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在化工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天然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而快速增长,从目前的2000亿立方米每年到2040年的6000亿每年。但随之而来是2040年80%的原油和50%天然气需要依靠进口,而能源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主要是指找得到,买得起和运得回,而依托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油气合作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我院也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另外新能源快速发展,除了光伏和风电,其实报告中还提到了地热能源将覆盖京津冀地区40%的供热取暖。而前些天我正好去了雄安地区调研地热开发,发现地热能源开发是油气企业发展新能源的一个有力抓手,因为只有油气企业才有相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而对于如补贴和供暖价格的配套价格需要重点研究才能确实推进地热开发的进展。
张教授还回答的参会者提出的问题,包括目前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障碍以及今年的“气荒”原因。张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和世界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受制于电网接收技术、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突破,另外增加火电灵活性以及多发展天然气发电可以更好吸收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波动,而相应的配套政策的到位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也非常关键。而今年“气荒”并不是传说的那么严重,也不是“煤改气”的原因,首先还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储气库还比较欠缺,目前储气容量才有消费量的2%,对比欧美日等10%以上的储气容量过于欠缺,其次是进口源例如西亚国家对我国出口的消减,这个问题也正在通过外交手段解决。span>
最后,张教授表示报告水平高,能源情景发展也比较科学,但推进情景的发展还是需要专门人才,我院锚点希望和在座的专家学者一起多多合作共同为我国能源发展提供高级别复合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