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际化是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平台,为学生提供国外学习、实习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2017年我院选派的3名硕士生已赴瑞典梅拉达伦大学生活学习了半年多时间,他们在异国他乡有怎样的特别经历和故事呢?这一段访学生活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收获和感悟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边彩云同学的访学生活。边彩云同学是我院2016级硕士生,于2017年5月通过我院及瑞典梅拉达伦大学的遴选并于9月前往瑞典梅拉达伦大学。
在研究生第一年充实的课程学习之后,很幸运能够获得这次宝贵的国际联合培养机会。此次联合培养所赴的院校是瑞典梅拉达伦大学(MDH),它是一所包含商务、工程、健康和教育等多学科专业的大学。我们所在的学院——商务、社会和工程学院(EST)有很多能源工程、新能源课题方面的专家,并且与ABB等大型企业、组织保持长期合作与交流。此次交换培养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能源领域的知识与资源,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除了学习上的收获外,这次在新的国度、新的环境和新的心态中所度过的近半年,也为我的人生提供了全新的体验。
学习与科研·新视野
初到瑞典梅拉达伦大学时,就感受到了这所大学的国际性和包容性,目前,它与40所大学签署了128个合作协议,每年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来此访问与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者们各自精通不同的研究领域,使得学院的氛围更加多元化。其中也包括不少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在我们工作学习的访客办公室中,就有其他5位来自中国各大学的访问学者,此外,最初的两个月中,还有一个40余人的中国访问团来校进行各项学术交流活动,期间更有中国驻瑞典大使莅临学校慰问前来访问的中国学者。
与以往不同,在此次交换学习中,我们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而未安排固定的课程学习。学院举办的一些讲座活动是我们学习的途径之一,讲座活动涉及能源、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前去交流学习。
由于学术科研是我们这一年交换的重点内容,研究导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指导我们学术研究的是由Hailong Li(李海龙), Fredrik和Anders三位出色的教授组成的导师团。三位教授研究的领域各有异同,总是能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李海龙老师主要负责与我们的对接与沟通,指导我们的研究方向和进度。他的研究领域为能源转换效率与能源利用等,在能源转化过程建模和模拟,智慧能源网络、能源定价和二氧化碳捕捉储存方面均有研究。Fredrik对于能源经济方面很有研究,对于能源市场有深入的了解,总是能为我们带来电价市场、新能源市场的独到见解。Anders担任EST学院的系主任,同时也是能源工程方面的专家,主要研究动态过程模型的发展和应用,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技术方面的意见。
为了保证我们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更好地与我们保持了解和沟通,李海龙老师建议我们养成做周计划总结的习惯,每个周末都要汇报上周的进度和问题,并且制定新一周的工作计划。此外,每两周我们会与导师团进行一次例会,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度,并与导师们进行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进而完善自己的研究。
在国内时,我的研究方向为城市空间形态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主要使用统计模型探究二者关系。来到梅拉达伦大学后,为了更贴近导师们的专业领域,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对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开始了对于电动汽车充电站最优选址问题的研究,旨在建立一个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模型,并以我们所在的韦斯特罗斯市作为案例城市进行分析。在新的课题下,导师们的专业知识和对当地城市的了解更好地帮助了我一步步建立和完善模型。
来瑞典的将近半年的研究工作使我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我明白了严谨的逻辑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英文文献的阅读和写作也更加顺畅,口语表达更加流利。每两周一次的汇报和讨论也逐渐变得更轻松和有效,对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解答别人的疑问和聆听别人的意见有了新的提升。
刚到瑞典时还是满眼金黄色的秋天,转眼到了冬天,昼短夜长,白雪皑皑成了常态。随着季节的变换,我们对这里的生活也更加熟悉和习惯了。
我们所在的韦斯特罗斯市是一座离首都斯德哥尔摩100公里左右的小城市,不论哪个季节,都会给人一种静谧平和的感觉。我们所接触到的瑞典人大多热情开朗,每次在超市、商场、车站等地方由于看不懂瑞典语而跟他们求助时,他们总是耐心地帮助我们。
梅拉达伦大学也为我们创造了舒适的学习与工作环境。除了干净整洁的办公室外,工作之余可以去楼下的小厨房取热水或者咖啡饮用,小厨房每天还会有各种水果供应,每到中午,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国家的老师和学者们会在微波炉中加热自己的饭菜,并且聚集在一起聊天、吃饭。我也因此学会了每天为自己做各种不同的饭菜,增强了自己的生活技能。
将近半年的交换生活给了我新的体验和视野,感谢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的支持和中国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让我有了这一次不一样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