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5周年校庆之际,11团----“‘油’必有方,星火之光”带着母亲的挂念去采访一直在边疆的"游子",为石大庆生。
在4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进入距最近的一所村庄158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那里有两簇建筑,地表温度高达60℃,没有胡杨,没有任何自然生长的植被。
▼
校友何新兴
何兴新,石油大学(北京)91级石油工程毕业生,后于2000年就读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油气开发公司油气开发党委委员、经理、副书记。
母校情深
学长对母校的历史非常了解,一直关注着母校。我们很荣幸能够听到一位老学长给我们讲二十多年前的母校,讲述了母校这些年来一步一步的发展。学长记起来91年入校时的土操场还有还在施工的校园,说起回宿舍的路上要提防着小心掉入施工坑里,看着校园一天天建设起来,二十多年过去了,母校建设的这么庞大。看着当时自己亲手种在校园里的梧桐树、、玉兰园(科学会堂前,玉兰树从宋庆龄公墓挖回来的)、樱花园(原物理实验楼后)一天天长大起来,对校园的感情相当深。
师恩难忘
谈起老师的教导,学长说有幸在入校后能得到接受许多大师级教授的授课。学长谈到当时的教材还是记满导师研究成果的手抄本,对导师的言传身教感动不已,作为本科生也能享受大师级教授的授课学长至今仍感荣幸。
回忆往昔
回忆过往大学生活,想起入学时在北化军训时拉歌、射击、“抢”馒头起的种种往事。 学长告诉我们在大学期间,学会管理好时间非常重要,学长经常挤出时间运动和参加活动。
学长在校期间广泛阅览书籍,一方面可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审美能力;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也要注意参加社团活动。他说到:在大学时学习到的每一门课、学到的每一点知识都是有用的,只是他们会分别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起到相应的作用。
学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们工作与在校的最大区别是:工作时是你为社会做什么,在校是社会为你提供服务。石大学子的踏实肯干,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本色是与其他学校的最大不同。20多年的经历让学长体会到在校时是社会与家庭为自己的付出,而工作则是自己为社会的付出。
展望未来
谈及对母校办学的建议,学长建议石油基础学科要及时紧跟国际学术成果,与时俱进。石油在国民生产中的比例会降低,建议母校加大在天然气的研究,天然气在国民生产中的比例会逐渐加大,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塔里木很欢迎优秀的石大学子的到来!
在采访后我们走入生产一线,看看他们工作的地方,我们的学长的曾经正是现在在基层一直奋斗的石油工人,从那里我们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信息。
▼
沙漠中的他们
生产一线
那里全自动化的先进的,少人高效的生产模式令人佩服不已。偌大的处理厂,只需四个人就可以完成生产,最为核心的中央控制室是全处理厂的大脑。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下,在岗工人绝不会擅自离岗,严谨的工作作风很值得我们学习。
座谈会
他们说道: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对于工作来说是理论,而真正的要学会如何运用。工作以后从事的也许并不是完全符合专业的,所以要积极学习,广泛阅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工作岗位上,要踏实肯干,不断去学习,向更优秀的人看齐。
他们数月回家一次,他们离家千里,但早已视作业区为家,他们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中心种出一块菜园,找到了心中的绿洲。
他们是与学长一般的人,他们也正如曾经的学长,在石油基层岗位兢兢业业秉承着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在这里为祖国献石油。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上,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过着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
在对方难过时
只能用苍白的信息给予安慰
在对方无助时
只能握着电话发奋的听到对方的呼吸和哭泣
他们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他们默默无闻
用年轻的血汗及感情去呵护
去守望着新疆的稳定发展
他们就是石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