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琦华,女,湖北黄安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陆相油藏描述”学科奠基人之一。从事油矿地质、测井地质、陆相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学教学及科研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石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奖多项。
“我的一生中,母亲和哥哥对我影响最大。”熊琦华教授深情的说。
熊教授出生在南京,正值抗战时期,她的父亲身为政府要员,地位显赫。尽管家庭优渥,她仍恪守不渝母亲兄长的教诲,穿着朴素,坚持徒步上下学,严于律己的种子从那时起便在她心底发芽。
“妈妈教会我做人,她的真诚厚道和通情达理对我影响颇深。”当时熊教授家中孩子很多,兄弟姊妹间却少有争执,是因为她的母亲宁可委屈自己,也从不为难他人。从她母亲身上,熊教授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
“为人方面受母亲的影响较多,教育方面主要是受哥哥的影响。”熊教授的哥哥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是周恩来总理批准的地下党员。一段时间,她家的四合院里还住着开展学生运动的清北学生,当时一代热血青年的爱国、进步,对熊教授一生的影响巨大。从那时起,她立下了报国志,用一生践行了献身石油的庄严承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因为缺油,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有的地方汽车甚至烧起酒精、木炭。看到这些,熊教授就觉得“国家缺油,得去学国家需要的东西”。她年轻时中意文艺,总政文工团想调她过去工作,但她毅然选择了地质专业。这其中不乏个人情感,更有家国情怀。因为她的先生张一伟教授很早就投身石油和地质行业,而且“那时国家需要发展工业,首先要发展资源,号召大家学习地质,做“地下尖兵”。作为成长于建国初期的一代人,熊教授无怨无悔地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献给国家。“我们那一代人,那时候想的是为国家做一些贡献。”
女同志从事地质行业异常辛苦,特别是对她那种优越家庭出身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跑野外时,在四川跟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猪圈旁、牛圈上我都睡过,那时也不觉得苦,觉得是很光荣的事。我知道这一辈子要干什么,知道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贫困下,所以我们要为这个国家努力奋斗。”野外地质作业的经历,对熊教授的影响极大,她亲身感受到当时人民的生活,立志要想改变这一切,只有努力为国家做贡献,这也是她选择地质和石油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熊教授是我国“陆相油藏描述”领域的奠基学者之一,带领学生们先后完成了胜利牛庄油田、大港枣园油田、中原胡状集油田运河砾岩油藏(属全国首例)、火烧山油田和塔里木碳酸岩盐油藏等多个重大攻关项目,并开创了世界陆相油藏地质学研究的先河。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地质和石油事业。
周总理说:“错了不能一笑置之,要认真对待。”这句话,让熊教授铭记一生。
熊教授作为少先队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小礼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她在报节目时出了一个小差错,就笑了笑将它含糊过去。中场休息时,周总理走上台来,拉着她的手笑着说:“小朋友你表现很好,但我告诉你,错了不能一笑了之,要认真对待。”
周总理的这句话让熊教授记忆犹新。“这几句话,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让我觉得,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不能轻而易举地放过去。我这一辈子当老师、当教授、当博士生导师,我对学生都是真的很认真,全部心血付在上面。”
“做事要认真”,伴随熊教授终生。在接手大港枣园油田时,美国公司的结论是“魔术师能对付”。“当时很多人劝我,说一百个专家都没干成功,你接这活儿干嘛?我说,不去干,怎么知道我会失败啊。”她带领学生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美国人看来无法完成的工作,还提出了石油地质方面的新理论。她说:“我觉得这些创造性的东西都是人想出来的,局限在原来的框框里就什么也做不成,所以他们叫我‘魔术师’。”
认真不只体现在工作中,更体现在熊教授对学生的传道受业解惑中。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石油相关专业知识,她自己拿钱让学生们去别的学校及院系听课,还想方设法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我的钱基本上都用在学生身上,所以学生也对我特别好”。
虽然退休多年,但她仍时刻关心关注着学校教育教学,她说:“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做一个好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其次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要传授给他们足够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她也希望当代大学生能肩负使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