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重要足迹,牢记殷切教导
“油子向胜利”实践团
寻访优秀校友,寻访优秀石油人
感悟榜样事迹,感召强国使命
迎接我校明年建校70周年
8月9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位于东营市东营区的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进行学习调研,寻访现任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稠油开采研究所主管师——郑万刚校友。
郑万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毕业,现任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主管师,曾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2022年度中国石化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寒窗苦读,功成名就
“那时候年轻嘛,总是想着去大城市看看,我们上学的时候又是我国石油行业的一个快速上升期,选择石油专业也是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郑师兄微笑着向我们说道。有了去大城市读书的想法,郑万刚在师兄的鼓励下前往中国石油大学化工专业读研。勤奋踏实的郑万刚校友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同时担任班长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博士期间,郑万刚第二年便发表SCI期刊论文,此时的他已逐渐热爱上这个曾经陌生的领域。博士毕业,郑师兄选择回到山东的胜利油田工作。“在胜利油田这片沃土上,我找到施展拳脚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不断突破稠油开发的边界,用科技创新为端牢能源饭碗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胜利油田,郑万刚迎来自己事业的快速发展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作为国家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稠油化学复合冷采基础研究与工业示范”项目的参与者,郑万刚研发的增堵、降黏试剂为胜利油田稠油开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增堵剂是堵住地层中的高速流通通道,让水走不常走的通路,再加上降黏剂的作用,让不易流动的油流动起来,从而更便捷地把油采出地面。”新药剂问世那天,郑万刚迫不及待赶赴井场进行试验。然而,喜悦之情在井场戛然而止。原本黏度在300~400毫帕秒的聚合液临场“露怯”,变成只有20~30毫帕秒的“害羞大姑娘”,说什么也不肯黏起来。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回到实验室,所有步骤推倒重来。郑万刚反复试验分析,把失败原因锁定在井场搅拌聚合物的水上。他们将井场水带回实验室时,聚合物奇迹般恢复了黏度。同样的水,在实验室中可以,在井场却不行。“一定是细节出了问题!”
郑万刚决心解开这个难题。 他买来各种化学试纸,一次次跑井场、测水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水中的硫元素切断了聚合物中的“连接链条”,让聚合物失去了黏性。实验室中的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而井场水在接回实验室的过程中,水中的硫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消失了,因此药剂在实验室中始终表现出良好的黏性。
“这个变化太细微了,如果不是持之以恒监测很难被发现,整个研究成果就有可能付之一炬。”郑万刚立马对症下药,解决水中含硫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释放聚合物的功效,“拯救”了这项重要成果。该成果在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GD2-33N529井组大放异彩,自2019年应用以来,年增油9145吨。2021年,这项技术获得中国专利银奖。
栉风沐雨七十载
踔厉奋发新时代
明年中石大将迎来七十华诞,作为中石大在胜利油田优秀校友的代表,在听完实践团成员汇报近年来母校的成就后,郑师兄十分高兴,他首先向回忆起了六十周年时母校的校庆盛况。他说道:“首先要感谢母校,自己是在中国石油大学收获知识,磨砺意志,自己的成功源自母校的培养。预祝母校七十岁生日快乐,越办越好,在新时代继续肩负为国育才的重任。自己与学校仍保持着密切的项目合作,希望有机会在校庆时能够重返校园,共襄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