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个叫塔里木的地方。那里有荒芜孤寂的大漠,有龙骨虬枝的胡杨,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一群矢志不渝为国家找油的人。
李勇,汉族,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青年创新人才、自治区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李勇院长27载寻梦,始终奋战在勘探生产科研一线,带领团队走过大漠长沙,翻过悬崖峭壁,跨过险滩激流,坚定不移的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大油气田。7月15日上午,“平凡铸就伟大”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对李勇院长进行了采访。
1、二十七载如一日,矢志不渝做科研
问:在您同事们的眼中,您是个科研实力派,您在科研工作中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的努力。请问您在工作中27年如一日,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首先,我是补习一年才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这说明我的天分不如别人,天分不够就需要勤劳,从上大学开始,别人给我的评价就是越来越勤劳。我们不是天才型的人,身上还有许多牵挂,所以努力勤劳是必不可少的。
我开始工作之初,发现有很多工作上的问题我不会,这时候我秉持着空杯的心态和谦卑的姿态,开始更加勤奋的学习。在那个时候,是油田让我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能够更好的成长。中石油的成立是为了解决国家的能源需要,作为石油工人,为祖国找油气就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只有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党旗下的誓言。
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遇见的问题越来越多,甚至有时候离目标也越来越远,我们只有拼命的、不断的奋斗。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跨越式的进步,靠的就是每一个中国人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如果我们选择不去努力奋斗,就会回到过去,所以每个人的心理都应该有危机感。我们不缺鼓励与荣誉,缺的是自我挑战的决心。别人看见的27年如一日,其实也是我在不断突破自己、挑战自己的过程。
2、从“学”到“知”再到“行”
问:在您工作的27年中,有哪些让您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的事情,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我拿出三件事来给你们分享:第一件事,我刚进油田的第一个师傅拿给我一张图纸,让我总结图纸里面的观点和问题。我思考了很久都没有总结出来,这是我的第一课,是“学”到“知”的过程。大学阶段都是在“学”,工作以后将“学”应用到实践才是“知”。从“学”到“知”不是个轻松的过程。但你们要明白“知”才是走向工作岗位、独当一面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件事,是我的第二个师傅和我熬了一个通宵,完成了一张20米长的塔中油气田的手工地质图。在那之后我清楚的掌握了塔中油气田的情况。这件事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知道光有“知”产生不了生产力,自己从“知”到“行”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件事,和塔中油气田的一口新井的钻探认识有关。对于该井的钻探我持反对态度,钻探结果也验证了我的想法。后来油田的专家对我说:“你很优秀,但是过去的你更多的是在挑毛病,你应该好好想想,怎么对我们勘探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这时候我明白了,“行”还得有方向、有目标。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系统思考,油会在哪、气会在哪,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这三件事,用一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从“学”到“知”、从“知”到“行”、“行”到有方向感的“行”。
3、明确阶段目标,建立正确三观
问:您说,啃下硬骨头,带出硬队伍,拿下大场面,这是您作为一名科研勘探工作者最大的梦想。可是我们现阶段大学生,很多人对未来都深感迷茫,您能给我们这些在校师弟师妹们说些什么,提一些建议吗?
答:首先,我不建议你们跨越阶段提目标,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高中阶段有高中阶段的目标,大学阶段有大学阶段的目标,工作阶段有工作阶段的目标。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如果简单的把我们人生成长阶段分为“学”“知”“行”“自我超越”四个阶段,即使到了大学,我们仍处于“学”的阶段,“学”的目标就是把课本学清楚,有空闲时间可以参加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培养其他的能力。
第二,要利用好大学的时间,大学没有无用的课程,只有学不会、领会不深的课程,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我们的国家在飞速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你们成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更要利用好大学这个过渡阶段,不断的吸收养分,涵养品德,塑造三观。
总的来说,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一是要学好本专业的课程,二是要充分的了解行业发展,学会用成年人的思维,来形成发展、向上的世界观。
李勇院长不怕苦,不怕累,讲奉献,拼贡献,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聪明才智挥洒在塔里木这片热土中。在他身上,我们学到了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和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我们相信,新一代的“小石子”们都会成为志存高远,勇担重任的中石大人。积极弘扬石油精神和劳模精神,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