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土屋到渤海湾,执着前行的追梦者
--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0届硕士毕业生刘东
刘东,男,汉族,四川省资中县人,中共党员。1986年出生于偏僻的农村,1岁时父亲意外去世,因家境贫困,中学两次面临辍学困境。初中毕业后原准备外出务工,由于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在亲友的资助下念高中;高二时亲人出车祸受重伤,家里缺乏劳动力,几乎辍学务农。2003年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2007年本科毕业后保送本校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先后荣获“孙越崎优秀学生奖”、“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奖”、“王涛英才奖”、“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2010年加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海上稠油高效开发的“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攻关,先后完成多个海上稠油油田的热采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技术攻关,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3次受邀在世界石油博览会、世界重油大会等国际会议宣讲交流,先后获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分公司、各省石油学会等科技进步、科技成果交流等奖励20余项。2012年和2015年两次被评为渤海石油研究院“十佳青年科技先锋”;2016年成为渤海石油研究院专家咨询系统成员;2018年成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石油学会2016-2017年度百篇优秀论文。从小土屋到北京,从北京到渤海湾,追梦路上,他几次陷入困境,几次峰回路转,执著前行闪耀起点之美;他以终点为起点,在每一个起点都全力以赴;他用32年的不懈奋斗,诠释了当代青年执着追梦的力量!
小土屋:坎坷人生坚守大学梦,负重前行终于看到“山”那边的世界
1986年1月,刘东出生在资中县龙江镇的一个小山村——自力村。那是一个偏远封闭的山区,没有经济作物,全靠种地来维持生活。生活给了他很多悲喜交加的记忆,但也给了他一笔一生也用不完的财富,那就是勤奋刻苦、坚韧不拔。
母亲是一名农民,父亲是一个军人,这一点是刘东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事。只是到现在为止,他还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的样子,因为父亲在刘东出生不久就出意外去世了,那个时候的他,只有一岁零一个月。父亲去世的时候没有给他留下任何东西,哪怕是一张照片,对于一个刚满一岁的孩子来说,他永远没有机会聆听父亲的教诲。
这就是刘东的人生起点。每个人的起点都不同,有的人平地起步,有的人半坡起步,还有的人生来已在峰顶。如果普通人算平地起步的话,那刘东就是谷底起步了,他和他的同龄人中间还差了一个山峰的距离。如果刘东要到达他们所占的高度,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拿上学来说,这件对于其他孩子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对于刘东来说,却是异常地艰难和曲折。
五岁的时候,刘东随母亲改嫁到了刘家,一年之后弟弟出生,家里的粮食突然变得不够,两个人的庄稼地需要养活四口人,四口之家已经到了不靠亲友救济就要挨饿的程度。那时候村里的学校虽然上学不需要多少学费,但书本费仍是一份开销。刘东对小学发新书的情形一直记忆犹新。每当新学期发新书,他就看见同学抱着一摞新书,闻着这书香,小刘东就特别羡慕,因为他交不起学费,是没有新书的,但这并没有难倒他。没有新书,他就四处打听,挨家挨户去找村里的哥哥姐姐们借,别人上学期用过的那些旧书就成为他的新课本。他的小学几乎都是在这种借旧书中度过的。与之后的情况相比,他觉得这段时间是幸福的。
小学毕业之后,刘东在村里上了初中。初二的一天,父亲过来跟他商量,说要不这个学咱们不上了吧,家里实在没有经济条件让他上学了。对于这一点,刘东非常明白父亲的意思,因为即使不花家里的钱,他上学也不能给家里的农业生产作出贡献。说是商量,其实只是通知一声。刘东很伤心,因为就连最疼他的外公也反对他上学。外公跟他算了笔账,说:“你看你现在这种情况,几十元的学费都交不起,那你进入高中了,还有三年,大学还有四年,这些钱你要从哪里来?家里粮食都不够吃,更没有多余的粮食拿出去卖了换钱的。与其一家人到时候抱头痛哭,还不如现在早点割舍!”
得到父亲的通知,刘东非常不舍,但似乎也没有再拒绝的理由。这时候他已经上到初二了,成绩很好,是每年班里的前两名。但是这种好成绩给他的家庭带来的不是欢笑,而是苦恼。对于辍学的决定,刘东接受了,但他只有一个请求,跟父亲说:“要不然您让我把初中念完吧,还可以拿个毕业证,到时出去打工应该做的工作会多一些。”父亲最终同意了,刘东也答应只要初中毕业,他就出去打工,帮着挣钱养家。
以后不能再上学了,刘东想以一种特别的形式来告别他的读书生涯。村里的初三年级每天下午五点放学,休息两个小时,七点到九点再上两个小时晚自习。五点放学后刘东就一个人跑到山上学习,学到晚自习开始再回学校,期间不会吃饭,因为在学校吃不起,回家吃路远又浪费时间,他想抓紧最后的时间,以特别的仪式来告别自己最后几个月的读书生涯。
2000年6月,怀着复杂的心情,十四岁的刘东走进了中考考场。考试结束,强忍的泪水还是夺眶而出,他快步走出教室,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无声地哭成泪人。他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能上学了……
中考之后,按照家人的计划,刘东联系亲友准备外出打工,准备像很多的其他小学同学一样,为的只是每个月都挣几百块钱,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有一天,一个从学校回来的乡亲告诉了刘东一个好消息——他考上了县城里唯一的一所四川省重点中学。刘东激动地不敢相信,觉得事情可能会有转机,因为村里还从来没有人考上过。这个消息很快得到确认,学校老师和村里的亲戚朋友们都一起来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家人同意刘东继续上学。但现实的问题仍然存在,学费怎么办?以前在村里他可以不在学校吃饭,但是去县城上学,学费得交,住宿费得交,还得有生活费,这些都将给家庭增加很大的负担。好在已经迈过了家庭这道坎,因为他知道,如果家人不同意就没有办法继续上学。就这样,在四处找亲戚朋友借到700块钱学费后,刘东开始了他在县城的高中生活。
高中的生活更加艰难,但刘东却过得“有滋有味”。刘东买不起辅导书,就经常去废品收购站淘书,因为每当毕业季,毕业生会把复习材料当废纸论斤卖掉,很多书一两块钱就能买到,而同样的一本新书则需要二三十块钱,这对刘东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因为他一天的生活费加起来只有三块钱。夏天的体育课结束后,很多县城的同学们都去买矿泉水,虽然只有五毛钱,但他仍然舍不得,他想到了一个望梅止渴的办法,那就是想象着自己掉进河里快淹死了,想着想着自己就觉得没有那么渴了。这些事情他从来不敢跟家里人说,他很害怕失去家人的支持,他怕失去支持后求学之路会更加艰难。他报喜不报忧,把最高兴的事情告诉父母,而把问题留给自己。刘东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为他们“画一张大饼”。他告诉父母:“等我上了大学之后,家里每顿都有肉吃”。最朴实的语言,却是当时家里的最高理想。
高二的暑假,刘东回家发现家里墙角突然多了成堆的药片儿,原来是父亲出车祸了。一辆公共汽车刹车失灵沿着滑坡下来,他的父亲正在街上赶集,被压到车底下,伤的很重很重,而那些药品不仅仅是父亲的,还有弟弟的,他前段时间摔断了胳膊。一个接一个的家庭状况突然出现,这时候不用任何人劝,刘东自己已经在考虑到底还要不要上学的问题。一边是自己都看不见的虚无缥缈的理想,另一边是非常现实的生存问题——父亲不能干重活了,弟弟需要人照顾。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中,刘东的内心非常、非常地煎熬。一方面他理解家庭的难处,在他上学这件事情上,这个家庭已经倾尽了全力;另一方面自己已经付出了十年,再过一年就要高考了,要说现在放弃,一定舍不得也不甘心,这十年的坎坷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煎熬伴随了整个暑假。一天晚上,刘东主动找到了母亲,紧握母亲的手含泪道:“妈妈,咱们再忍一忍,再忍一两年,我一定能考一个好的大学。”母亲最终同意了,她宁愿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愿折掉孩子的翅膀,刘东的理想只有母亲最懂。2003年高考,刘东的成绩超四川重点分数线50分,当年这分数够得上上海交大。可是,他的择校标准很简单:学费低、学制短、资助多……最终选择了北京的中国石油大学。2003年7月的某一天,正在田间干农活的刘东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整整一个下午,他把自己关在了那间小土屋里。所有的情感在那一刻随着泪水一同决堤,手中的这张纸仿佛是从无尽黑暗中照在身前的一束光,指引着方向,让刘东鼓起勇气去憧憬光芒射出的地方,对未来不再害怕。
北石油:七年石大校园生活,激情与梦想点燃怒放的生命
从偏远山村突然来到首都北京,穿着别人送的中年人的衣服,说着一口没人听得懂方言,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刘东感到很自卑,刚开始不敢和同学们说话。入学第一天,他第一个来宿舍报到,晚到的一个同学看到刘东坐在床上,很礼貌地问:“大叔,您的孩子住这吗?”刘东红着脸不知该如何回答,后来的室友们也都叫他“大哥”,殊不知刘东是宿舍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与同龄人相比,刘东无法简单地只做一名学生。他白天上课、泡图书馆,晚上做家教带学生,周末甚至一天打三份工,把学校设置的发报员、操场管理员、宿舍助管员等勤工俭学岗位全都轮着做了一遍,常常回到宿舍就直接瘫倒在床上,累得不想说话。2004年的暑假,刘东给家里寄去了5000块钱,还清了家里上初中和高中欠下的全部贷款。他只有一个信念,要让父母在乡亲面前感觉到自豪和幸福,让他们知道,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它也是一条可以改变人生轨迹的路。通过这件事,刘东的父母终于彻底地支持他上学了。
大学四年,刘东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曾立志要在这四年间把图书馆文学部分的书读完,虽然图书馆不断地扩容使得他的目标最终并没有实现,但通过年复一年的积累,让他养成了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大四时刘东以全年级第四的成绩被学校免试保送了硕士研究生,更让他高兴的是,因为国家政策,被保送的学生三年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255的生活补助。直到这一天,21岁的刘东才真正觉得自己和同龄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因为他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2007年9月1日,开学日,刘东早早地来到了研究生入学报到处,第一个到学校报到。办完入学手续之后,他留下来帮助老师迎接从其他学校考入石油大学的新生。“找一片心灵的牧场,尽情放飞你的理想;用歌声驱赶失落,用微笑掩盖悲伤;纵然浪迹天涯,希望系在心上”,处于困境时,他常用这首小诗自勉。困境中不曾放弃,顺境中更不会懈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希望将需要四至五年做完的事情压缩到三年做完。
在导师的课题组里,他主要从事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的研究。为了做好项目,了解前沿技术,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与此同时,他深入到辽河油田稠油热采现场取样和调研。他一边做科研,一边尝试学习撰写科技论文。从论文的素材筛选、题目拟定、结构框架到数据图表,每篇论文他都要一字一句修改十几遍,而且在投稿之前还要按所投的期刊风格将论文排好版。课题组老师的严格要求,让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受益匪浅。
研究生阶段,刘东第一次轻装上阵,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的学习和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他同时担任开发研07-1班班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会副主席,以前都是同学帮助自己,现在他也可以帮助同学了。他带领同学一起去参加展览会、素质拓展、辩论赛、学术之星、SPE月度会议等各种活动。他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尝试,一起去经历和成长。三年下来,他们班级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校两个学生 “先进党支部”之一,班级的先进事迹被北京市昌平区电视台报道。在校研究生会的那两年,他和同学们一起打造了《阳光讲坛》、《双百讲堂》等品牌栏目,在学校的帮助下,央视主持人、院士、企业家等学生心目中的榜样都曾经被邀请来阳光讲坛做客。通过班级和校研究生会两个平台的锻炼,刘东的视野越来越宽,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009年12月10日下午,刘东永远记得那个特殊的日子,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六名首届“王涛英才奖”获奖者齐聚北京昌平石油阳光会议中心。他们中既有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也有十几岁的少年。经过层层选拔和最终答辩,每个学校选拔出博士、硕士、本科生各一名,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真可谓“万里挑一”。他们今天穿得整整齐齐,精神抖擞,整齐地站在会议室电梯门口等待着一位石油老前辈的到来。当电梯开始启动时,他们紧张地看着电梯的指示数,3楼,2楼,1楼……“王涛老部长来了。”当电梯门打开时,带队老师走出电梯说道。大家一起热烈鼓掌,随后电梯门口走出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热情地主动与在场每一个人握手。当大家在会议室坐下时,老部长开始询问每个人的情况。当时王涛老部长问刘东,“你家里情况不好,为什么还要坚持读书?”刘东回答说,“知识改变命运,越是在贫困的环境中,读书越是能给人快乐”。老部长问刘东有没有座右铭,刘东告诉他这二十几年来,有一句话一直让他坚持到现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永不放弃”。当老部长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高兴地笑了,并鼓励他说,“刘东啊,你要永远保持这份激情和梦想,永远保持这种向前的动力,战胜困难,迎接挑战。”老部长鼓励年轻人到实践中去成长锻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才干。2010年,刘东硕士毕业时,他婉拒了老师继续读博的建议,也谢绝了北京几家石油研究单位的工作邀请,坚持到了渤海油田。“到老部长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继续战斗,让深埋在渤海湾海底的石油重见青天”,老部长当年豪情壮志的预言让他对渤海湾充满了向往。
渤海湾:挑战海上稠油开发难题,青年科技先锋追梦在路上
渤海油田的稠油储量非常丰富,有很多稠油油田还没有开发。如果将这些潜在的“金娃娃”抱出来,渤海油田将大有可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稠油油田被发现,稠油的有效开发引起了公司领导的极大兴趣,苦苦求索的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稠油产量丰富的辽河油田。多年以前,辽河油田就流传着一个顺口溜:“稠油、稠油,有油不流,油稠人更愁”。刘东曾经听人说过,辽河的稠油稠得不得了,一天,一匹高头大马走进了稠油地,油粘住了马蹄子,马一挣扎,又粘住了肚皮,最后还是用吊车把马救起来的。“这些原油从千米地层深处开采上来,在常温下就好像‘铁板一块‘似的。”专家形象地称它为“流不动的油田”。
看到陆地油田抱回了稠油这个“金娃娃”,天津分公司先后几次派技术骨干去国外加拿大、国内辽河、胜利等陆地油田“取经”。先进的工艺、设备、管理让刘东耳目一新,也让刘东产生困惑:人家的油田大多是埋藏在400米左右的浅层普通稠油,且是未动用过的整装区块,而海上的稠油大多埋藏在1000米左右,且大部分是复杂断块。陆地油田蒸汽吞吐等热采开发方式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人家的作业成本远远低于海洋石油,作业环境和作业空间远远优于海洋平台。海上非常规稠油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就是受操作成本和平台空间的制约。看来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适合渤海海上稠油油田的特殊情况,但它却为渤海稠油开发方式的转换指明了方向,只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难度系数非同寻常……
2010年,中海油在南堡35-2油田南区建立了海上第一个稠油热采先导试验区,并组建了攻关小组,而一直从事稠油热采研究的刘东则成为攻关小组的技术骨干。挑战深埋海底的稠油,为渤海稠油开发寻找主导接替技术,锻造渤海油田持续高产、稳产的“神兵利器”,攻关小组的成员将家安在了办公室。
那个时候,刘东与爱人分居两地,他在天津塘沽,而她则在河北沧州。当他们正在沧州举行新婚答谢宴时,刘东突然接到通知,旅大27-2油田稠油热采方案近期要审查。接到电话后,他主动放弃了请好的新婚假,第二天一大早就去火车站买了最早的回程车票。2013年五一放假期间,总公司技术交流会临时增加了稠油热采专题报告,他再次取消了出行计划,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当家庭和工作的天平出现倾斜时,他始终选择了工作——因为那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
摸着石头过河,一切从头开始,这是稠油攻关小组成立之初的真实状态。渤海油田的第一个热采整体开发方案共设计10口热采水平井。提起第一口热采先导试验井,他至今难忘当时的情形。这口井投产后含水由10%很快上升到了70%,产量下降了50%,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含水的突然上升,让密切跟踪试验动态的攻关小组顿时炸开了锅。是热采这种开发方式不行?还是地层条件太复杂?地震、地质、测井、油藏各专业人员迅速紧急集合,一起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这口井位于纯油区,距离边水300多米,按照周边井的生产经验,含水不应该这么快上升。”地质人员首先介绍了地质情况。
“从陆地油田吞吐生产的规律来看,含水不应该上升这么快,应该是有地层水的影响。”刘东非常肯定地说。
“从地震属性上来说,这个区域的连通性很好,储层物性也很好,存在注入气体气窜沟通边水的可能。” 地震人员补充道。
“通过数模拟合,看看是否是注入多元热流体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沿着高渗通道沟通了边水?” 刘东说到。
最后,通过精细地质研究,跟踪数值模拟,认识到该井确实与边水存在优势通道,是地层水导致了这口井的含水上升。为此,攻关小组在后来做热采方案设计时,特别提醒施工单位,在储层物性好、连通性好的井区,一定要想办法降低气窜风险。
作为先导试验,不可避免地要迎接各种问题的挑战。随着一口又一口热采井的实施,先导试验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而他要做的就是一次又一次根据上一口井的试验情况优化下一口井。
海上热采从零起步,井少样本少,这些都为技术进步增添了曲折。在刘东看来,每一口试验井取得的试验数据,都是展开技术研究的宝贝疙瘩,都是花了“大力气”才得到的。数不清的日子,当办公楼前广场上开始响起广场舞曲,上了一天课的孩子们开始追逐嬉戏,忙碌一天的鸟儿也归巢休息时,刘东还在办公室冥思苦想,还在分析数据中隐藏的规律。为了类比加拿大相似油田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指标,为海上油田找到技术定位,他克服时差的限制,晚上与加拿大的教授联系,经常很晚才回家,经过两个多月的交流,圆满完成渤海稠油油藏的对标工作。为了拿到陆地油田的第一手资料,掌握最新技术信息,他非常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机会,并随身携带笔记本,将会议现场获得的灵感和启示随时记录,然后回家整理。2016年赴青岛参加五省市稠油技术研讨会,他下午向组委会报到后,就一直待在宾馆里,拿着860页的会议论文集一直读到凌晨2点,仅仅就是为了掌握同行的主要观点,好在第二天与作者当面交流讨论。有一对因果关系,他到现在都还没有想明白,到底是因为热爱,所以付出;还是因为付出,所以才越来越热爱。他和攻关小组一起,通过一边总结一边试验,不断增加认识高度,先后攻克五项海上热采技术,解决十余个制约海上热采的关键问题,在艰难探索中开辟了一套从介质优选到井网设计,从指标预测到效果评价,再到复合增效的具有海油特色的热采技术体系,实现了渤海稠油热采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主要研究成果通过天津市科技成果鉴定:国际先进!
正是如他一样众多醉心于海上稠油开发攻关的技术人员,走出了一条汗水哺育的鲜花之路。到2017年底,渤海南堡35-2稠油热采井的“大家庭“再添新丁,先后有11口井进行了第一轮的热采先导试验,其中有6口井进行了第二轮吞吐的试验,4口井进行了第三轮吞吐。南堡35-2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先导试验的成功,成为我国第一个在海上实施稠油热采的油田,热采让先导试验区的日产油从以前的200吨/天上升为目前的600吨/天,预测热采采收率能在常规冷采的基础上提高近十个百分点。
2014年,第六届世界重油大会在美国海滨城市新奥尔良召开。中海石油总公司派出了12人代表团参加本次大会,刘东也随团参会并做技术报告。他代表攻关小组详细介绍了渤海稠油热采先导试验区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引起了各国石油科技人员的广泛兴趣,吸引了来自众多石油公司的技术人员参加交流和讨论。在会场,当听说渤海在海上搞稠油热采时,很多国际友人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 “Well Done!” 有很多人来到会场时,发现他们稠油热采报告已经结束,感到非常遗憾,会后纷纷围着他们,向他们咨询海上稠油热采的进展情况。当会议结束时,同行的领导告诉刘东,“你是本届世界重油大会最年轻的论文宣读者!小伙子,继续努力!”
“别人离开的时候,他留下来;别人团聚的时候,他还在耕作。他在脚踏实地中追求成长,他在点滴工作中寻求卓越”。2015年,天津塘沽一个大礼堂里,气氛热烈,渤海石油研究院2015年度年底表彰总结大会隆重举行,十名青年员工被授予“十佳青年科技先锋”荣誉称号,刘东也位列其中,这是他继2012年后第二次获此殊荣。
刘东常说,“拥有梦想的人生是充实的,为逐梦而努力的人们是幸福的。人生,就是一次长途旅行。”他最喜欢汪国真先生的一句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