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和,男,1963年10月生于江西省抚州市,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油矿地质学”负责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组长,《古地理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地学前缘》编委。
1983 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1986年硕士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沉积学专业,1998年博士毕业于石油大学煤田、石油地质与勘探专业。1986年起在石油大学(北京)任教,1988年晋升为讲师,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曾在塔里木油田工作1年(1990年),在挪威IKU石油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进修半年(1997年)。
主要从事油矿地质学、储层表征与建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102249发布并新建
办公电话:010-89733324
传真:010-89733324
E-mail: reser@cup.edu.cn
讲授的主要课程
(1)油矿地质学,本科专业基础课
(2)储层表征与建模,硕士专业基础课
(3)储层建模方法学,博士专业课
(4)油气田开发地质进展,博士专业基础课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本科油矿地质现场实习
(2)本科油矿地质大作业
(3)本科毕业论文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国家级精品课程“油矿地质学”课程建设,国家教育部,2010-2015 ;
(2)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石油勘探开发人才大港油田培养基地”,北京市教委,2010-2015
(3)开发地质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7-2009
(4)油矿地质教学体系优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5-2006。
(5)油矿地质学教学方式优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2-2004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油矿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国地质教育,第一作者,2010,第1期。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育优秀地质人才,第三作者,中国地质教育,2009,第1期
(3)弘扬传统,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石油地质教育,第五作者,中国地质教育,2009,第4期。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施精品战略,建设石油勘探开发品牌专业,2009,排名第5;
(2)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朱筱敏),2008,开发地质系列课程负责人;
(3)国家级精品课程“油矿地质学”课程负责人,2010;
(3)北京市精品课程“油矿地质学”课程负责人,2008;
(4)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油矿地质学》第三版),2006,第2主编;
(5)2004-2009年度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
(6)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0;
(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品牌课教师,2007;
(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油矿地质教学体系优化研究,2007,第一负责人;
(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石油特色的地质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2008,排名第3。
主编的规划教材
(1)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油矿地质学(第三版),吴元燕、吴胜和、蔡正旗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2)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储层表征与建模,吴胜和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
(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储层内部构型三维建模技术研究,2008-2010.经费94万元,负责人。
(2)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地下储层构型预测与建模的模式拟合方法研究。2007-2009。经费6万元,负责人。
(3)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复杂储层构型及其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研究。2009-2010.经费340万元,负责人。
(4)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科技攻关课题,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和有利储层预测。2009-2011。经费200万元,负责人
(5)中石油大庆油田公司科技攻关课题,北二区西部河道砂体建筑结构与流动单元研究,2007-2008。经费103万元,负责人。
(6)中石化胜利油田公司科技攻关课题,复杂韵律油层剩余油预测模型研究,2005-2006,经费40万,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吴胜和,岳大力,刘建民等,2008,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8卷,111-121
(2)吴胜和,伊振林,许长福等,2008,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三叠系克下组高频基准面旋回与砂体分布模式研究。高校地质学报,2008,第2期。
(3)吴胜和,李宇鹏,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3):53-60
(4)Wu Shenghe, Zhang Yiwei, and Jan Einar Ringas. 2006. Reservoir Stochastic Modeling Constrained by Quantitative Geological Conceptual Pattern. Petroleum Science, 3(1):27-33.
(5)吴胜和,李文克.2005.多点地质统计学––理论、应用与展望.古地理学报,7(1):137-144.
(6)吴胜和,武军昌,储勇等.2003.陡坡扇储集层三维沉积相建模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30(3)
(7)吴胜和,曾溅辉,林双运等.2003.层间干扰与油气差异充注,石油实验地质,25(3)
(8)吴胜和,武军昌,李恕军等.2003.安塞油田坪桥水平井区沉积微相三维建模研究,沉积学报,21(2)
(9)吴胜和,刘英,范峥,苏彦春,尹伟,张国明,古莉.2003.应用地质和地震信息进行三维沉积微相随机建模.古地理学报,5(4):439-449.
(10)吴胜和,马晓芬,陈崇河.2001.测井约束反演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地层学杂志,25(2)
(11)吴胜和,张一伟,李恕军等.2001.提高储层随机建模精度的地质约束原则,石油大学学报,25(1)
(12)吴胜和,王仲林.1999.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沉积学报,17(2)
(13)吴胜和,马晓芬等.1999.温米油田开发阶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石油学报,20(5)
(14)WuShenghe,WuJunchang.1999.Low-gamma shale as Mark for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rrelation,Petroleum Science,2(4)
(15)吴胜和,金振奎,黄沧钿,储层建模,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16)吴胜和,熊琦华等,油气储层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应用,排名第1;
(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油气运聚成藏与挖潜勘探,排名11;
(3)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泌阳凹陷成烃成藏基础理论研究,排名12;
(4)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逆掩断裂带混积地层油气勘探理论技术。排名第12
(5)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排名第3.
(6)中石油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油藏描述技术在陆相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排名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