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至15日,一场关于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盛会——“2023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会议围绕碳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建设、碳中和能源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等重要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管理,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培养保障和智力支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副处长郝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赵志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刘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金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刘植昌、延长石油集团总地质师王香增、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刘强、中石化胜利油田高级专家兼山东省科协副主席王涛、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副院长周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蓝兴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事处处长唐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张永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副院长赖枫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芮振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副院长李兆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姜桂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曾联波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100余位专家现场出席本次研讨会,线上一万余人参加。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徐春明主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金衍在开幕式上致辞,向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位院士、领导、专家表示诚挚欢迎,对相关单位和人员对本次会议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发展转型的任务非常紧迫。新的国际背景和形势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发展契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战略科技人才的培育平台,高校肩负着“双碳”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理论创新的使命,亟需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碳储人才培养体系做出一份贡献。近些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积极优化学科和科研布局,推动传统学科的迭代升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像布局了油气转换科学与工程,碳中和工程与技术两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在绿色低碳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副处长郝杰致辞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加强“双碳”人才培养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教育部从顶层设计、专业结构、教学资源建设、产学合作育人等方面进行积极采取措施,深化人才培养改革,鼓励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是落实“双碳”战略的关键举措,高教司就构建高质量碳储人才培养体系提出,要对标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加快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实践平台,坚强基础要素,形成高质量的人才技术培养体系;要对标国家“双碳战略”,行业发展最新需求,深化科教融合,科教融汇,多主体协同培养更多能够解决“双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对标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将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方法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牵引育人模式的大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的强突破。
会议隆重举行了碳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任仪式,李阳、李根生、刘合、孙丽丽、徐春明、高雄厚、王香增、刘强、王涛、曾联波、唐旭、蓝兴英、芮振华、姜桂元14位院士专家受聘为碳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部分委员出席了聘任仪式。
李阳院士、刘植昌、赵志丹、刘波、王香增等14位专家围绕碳储人才培养、人才需求、碳储专业学科建设及设计课程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做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资源能源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碳中和与清洁能源教育专业委员会(筹)联合主办,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