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材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摆脱关键材料与技术“卡脖子”困境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在研究新材料的路上,以国家需求为目标,是我潜心科研的能量密码和力量源泉。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我希望赋予学生材料科技创新的翅膀,更好地造福社会。
脚踏实地,俯瞰人体之小,仰观宇宙之大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新材料、新医科和创新创业不断碰撞融合,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基于此背景,我指导学生团队围绕解决我国心脏瓣膜疾病微创治疗手术中关键辅助医疗器械“卡脖子”问题展开创新研究,并以“锐智新材——国际静脉TAVR术式及辅助器械领航者”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该项目聚焦介入微创治疗手术中所需的医用镍合金导管研制及产业化。在介入微创治疗手术中,镍合金导管需求量大,但目前国内在制备满足应用要求的镍合金导管技术方面不够成熟,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为此,我带领团队研发介入医用镍合金导管,攻破核心技术壁垒,获国家专利6项、国际PCT专利1项。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新解决国家民生技术问题,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落地,惠及更多平民百姓。
不忘初心,搭建育人阶梯,承托未来希望
创新创业竞赛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指导学生找准切入点、参加“互联网+”大赛、获得金奖并非一蹴而就。关键技术在没有找到应用场景前“毫无生机”,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赋能,我们的记忆合金材料经过心脏外科医生指导“把脉”,才准确找到了技术的应用人群及市场前景。基于此,我指导学生深入整理项目的逻辑链条、应用场景和推广市场,通过完整、缜密的语言讲述“完美故事”。经过校赛-省赛-国赛全流程锻炼,学生的成长肉眼可见,在就业中获得显著优势。作为指导教师,我深感幸运,能以科研为基、以双创为道,搭建育人阶梯,助力学生奔赴更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作者简介:郝世杰,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研究成果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