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石油精神

怀念曹公

来源: 作者:沈复 发布时间:2015-04-12

    今年是曹本熹先生的百年诞辰,情不自禁欣然执笔,先恭撰四言两节,再结合亲历,简述曹公“三度开荒、三度领军”的点滴往事。

    英年早逝,伟哉曹公!

    科坛巨擘,学府元勋!

    两弹核燃,军史留名;

    只身应召,隐姓埋名;

    日以继夜,终克巅峰;

    病危授言:遗体勿存;

    为国为党,耿耿丹心!

  弹指百年,伟哉曹公!

  三度拓荒,三度领军;

    攻无不克,硕果丰隆;

    功成身去,不恋殊荣;

    追念君子,气度恢宏;

    温文儒雅,平易近人;

    先生德范,与世长存!

 

  1946年,清华大学结束西南联大时期的漂泊,回到北平,新建化学工程系。曹先生此时刚获博士学位回国,31岁即成为清华当时少有的年轻系主任。

  我由表兄张青莲教授(学部委员,曹先生的老师)介绍,到京参与新建化工系,成了第一个报到的教师,追随曹先生首度“拓荒”7年。那时我22岁,他31岁,少壮有为,勇挑重担,凭着坚毅沉稳、儒雅诚信的“人气”于1946年当年招生,当年建系,一面安排新生上好公共基础课,一面着手延揽专业师资,筹建系馆,在清华前辈的支持下,很快建立起了专业的师资梯队,开设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高质量课程。人少事繁,他让我独当一面,承担了翻盖大型化工实验室的重任。在工作中,他对交给我的任务要求明确,在预见到的难点上总会提前给予帮助和指点,然后让我放手去做;他学识渊博,为研究生论文选的课题很有前瞻性,在探索研究用先进的喷雾干燥技术制造豆浆粉时,他指定我和戴衡协助设计制作装置,完成论文发表,这样的指导使我获益匪浅。

  同时他热心国事,支持学生的革命活动。我们一起参加进步学生的“抗暴”游行,还一同领教过国民党飞机逃离北京时投到我们头顶上的炸弹。后来我和曹先生夫妇都秘密加入了党的外围地下组织,又一同迎接了清华的解放。1949年祖国新生,我们一起受邀参加了校内地下党公开后的首次组织生活,1950年一起到中南海聆听周总理演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积极请缨对军用航油进行化验,开办军队油料方面的培训班,带领师生到东北考察日军留下的人造石油工业。又因深感石油兴国的重要性,首创燃料研究室,至1952年在化工系内增设了石油、采矿两组,与化工形成鼎足。在全国院系调整中,三个学科最后统一为“石油工程系”,集全国部分石油高等教育力量,邀群贤毕至,成为后来北京石油学院之前身。

  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建立,曹先生众望所归,义不容辞,挑起教务长重担,二度“开荒”10年,带领清华石油工程系教师60余人、学生500余人以及全部图书装备,迁赴学院路新址,再广集国内各界石油名流先贤约六七十位,先教学后科研,稳中求快,有序安排,为学院快速成长殚精竭虑。他在教学组织中,耐心引领各界人马,学苏不忘国情,异见不忘团结,顾全大局,任人唯贤。学校建立的前五六年,基本建设还在逐步推进,教学虽以莫斯科石油学院为蓝本,但又充分考虑当时我国天然油气不足、大型油田尚待开发的现实,将天然油气与人造石油并重,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科研也由以文献为主到了形成少量成果(以参加莱比锡科技展的三项成果为代表)。此后四五年,学院科教齐步前进,更上层楼,教学上出版了多部国内石油工业实用的自编教材,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石油上、下游工程科技攻关重量级成果。

  1956年我和曹先生同时入党,后来他又担任了学院副院长。1962年受命担任国家长远科教规划中“化学工程学科”起草小组两位召集人之一。1963年,正当学院各方面业绩开始显现时,曹先生突然秘密奉调,参与国家核弹研制事业,从此告别了他投入巨大心血的北京石油学院。但他对学校的发展始终非常关心,临终前还抱病修书殷殷祝福学校成立30周年,字里行间,情深意切!

  我对曹先生在北京石油学院的贡献感悟最深的是:他所担任的教务长职位是新学院师资队伍的“总领军”,此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师资来自四面八方,虽然共同怀着科教兴油为国奉献的热情,但对于新建的专科性石油高等学府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家心中无数。面对眼前的一片工地,完全苏化的办学方式,不但对来自工程一线的专家来说不够熟悉,对来自科教战线的专家尤其是刚从西方回国的爱国学者来说也非常陌生,种种观念上的冲突甚至不满,有时甚至会转而成为对他个人的责难。为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发展,曹先生首当其冲,一边要努力维护党的政策得到正确的实施,一面又要努力爱护引导广大教师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积极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他不计个人得失,以爱党爱国要求自己,用他超凡的人格魅力和真诚努力,化解矛盾,稳定和巩固了学校的师资基础,为学校以后形成一支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的师资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他的模范作用应该是不可磨灭的!

  自1963年起,曹先生又开始了他最后三度“开荒”20年的伟大征程。他统领的核燃料化工业务是两弹的重要支柱,他为此呕心沥血、开拓创新,突破了国际性难题。他参加的“氢弹突破与武器化”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含金量是很高的,可是颁奖之时他已去世三年,驾鹤而去了!

  曹先生的一生,功业丰隆,德行高尚,行为温雅,众所仰望,可谓楷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于2011年组织编写了曹本熹纪念文集,汇集核工业集团公司以及石油大学、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及老领导、老同志写了许多纪念文章,介绍了先生的感人事迹。值曹先生百年祭,学校两地师生不忘先驱,温故知新,弘扬德范,既可告慰奠基元老,又可启迪后人、继往开来,甚为及时,我也写以上亲历,聊表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