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作为有着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必须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先进文化引领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明确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重要使命。因此,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根据地、科学研究的主战场、服务社会的生力军,更肩负着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
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长期以来积极培育“油味”校园文化,坚持传承和弘扬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内涵的石油精神,让优秀的石油传统与大学精神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让优秀的石油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并生长出新的繁枝硕果。五十多年来,十余万名胸怀“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抱负的学子,成为了承载起新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一步探索实践以优秀的石油文化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新形式、新载体,以培养理想远大、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创新型石油英才为目标,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着力了打造了集中展示石油文化和石油精神的“中国石油文化论坛”活动,丰富和深化了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凸显了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学校的办学特色。活动举办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了石油石化企业的高度认同,对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融行业精神于校园文化,使命与责任催生了中国石油文化论坛
新中国石油工业谱写了艰苦创业、拼搏进去的宏伟史诗,也孕育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精髓的石油精神和优秀石油文化。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在松辽盆地展开,涌现出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也积淀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标志的石油行业优良传统。大庆精神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大庆精神不仅是中国石油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更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铁人精神是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庆精神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院校,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们参加了当年的大庆会战,对大庆油田的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是大庆精神的见证者和共同铸造者,他们身上流传着大庆精神的血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也从此融入到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之中,成为推动学校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同时,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2000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仍然坚持为石油石化工业服务;2003年,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石油企业的优良传统耳濡目染,浸润着学校,并逐渐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说,石油精神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源头。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石油工业的新发展、新形势、新挑战,面对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的青年学生,构建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唱响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主旋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09年开始,在每年的11月份,即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来我校举办校园招聘会的前后,举办中国石油文化论坛,搭建一个集中宣传和展示石油精神、弘扬石油文化的新平台。目前已经举办了三届。
二、以中国石油文化论坛为平台,集成多项活动诠释石油精神
中国石油文化论坛得到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鼎力支持,也得到了石油企业和石油高校的积极响应。论坛围绕“传播石油文化 培育石油英才”这一主题,举办了主题报告会、全国石油高校协作会、校企座谈会、石油企业家与大学生面对面、中国石油书画作品展、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企业艺术团“石油情”文艺晚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报告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1)围绕一个主题,侧重不同议题,深入探讨石油文化、石油精神在石油石化企业和石油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首届论坛,邀请到49家全国知名的石油石化企业和全国10家主要石油高校,共133名代表出席。大会紧紧围绕“传播石油文化 培育石油英才”这一主题,就石油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新形势下石油高校石油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万余、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副主任俞明康、中国海洋石油总司企业文化部主任武文来分别做了主题讲话;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玉门油田、中海油服、燕山石化的领导和我校党委书记蒋庆哲、大庆石油学院党委书记孙彦彬围绕主题就石油行业优良传统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新时期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新形势下石油高校石油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等议题分别做了主题发言。校长张来斌主持了论坛。
第二届论坛围绕“传播石油文化 培育石油英才”这一主题,重点就中国石油大学发展战略与石油文化传承进行了研讨。论坛邀请了教育部原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袁自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兼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关晓红、人事劳资部副主任金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副主任傅兴顺、科技开发部处长许卫平,中国海洋石油总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陈和志、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刘一峰等政府、企业高层,围绕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国家石油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科技发展战略对石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要求,深刻阐述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路径,新时期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现实意义,石油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有效渠道等。
第三届中国石油论坛与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文化论坛共同举办,以“行业特色高校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使命”为主题,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和重点行业企业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齐聚石大共同研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研究会理事会研究部主任罗义贤,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王永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关晓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发展战略部总经理王红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事劳资部副主任金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副主任谭克非,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陈和志,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新,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部长张亚英,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副总工程师许艳华,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鸿冰,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纪宁,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同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朱书全,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等嘉宾,以及来自华北电力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太平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大港油田、四川石油管理局、北京昌平中小企业信用促进协会、北京嘉洋天成石油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代表,中国石油大学领导蒋庆哲、张来斌、刚文哲、雷玉江、吴小林、陈大恩、庞雄奇、张士诚等出席了论坛,300多名师生代表参加了论坛。
通过研讨和交流,与会代表形成了广泛共识,认为石油精神的传承、弘扬,是推进中国石油事业不断前进的永恒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石油文化、石油精神的培育、弘扬始终是石油企业和石油高校的职责和使命所在。石油石化企业应与石油高校一道将石油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石油学子中薪火相传、永葆活力。
(2)举办校企座谈会、全国石油高校协作会,探讨新时期石油人才的培养等重要问题。
在首届论坛上,11所全国主要石油高校的主要领导汇聚一堂,就新形势下石油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石油石化企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传承和弘扬石油精神等重要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取得重要共识。10多家石油石化企业的主要领导与学校领导座谈,就新形势下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学校建言献策,并一致认为新形势下企校双方应瞄准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进一步整合资源,相互支持,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在科学研究、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继续教育以及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3)举办企业家与大学生面对面、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激发和坚定大学生投身祖国石油事业的信心。
在首届论坛上,大庆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等6家企业的领导先后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企业发展战略、个人成长历程等,在学生中产生热烈反响。同学们在领略企业家风采的同时,深刻地感受了石油文化和石油精神,特别是企业家从石油石化一线成长起来的奋斗经历,极大地坚定了他们投身基层、艰苦创业的信念。
为了激励在校学生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鼓励更多优秀毕业生服务于石油石化企业,从2005年开始,学校举办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邀请在校设立奖学金的企业领导为获奖学生颁奖。从2009年开始,为了更好地宣传石油精神和石油文化,学校将每年一届的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放在了中国石油文化论坛期间,作为论坛的主要活动之一。通过企业代表的亲自颁奖和寄语,让获奖学生更加了解了企业,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关心和期待,坚定了他们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
(4)举办中国石油书画作品展、“石油情”文艺晚会等活动,以此为载体在学生中广泛传播石油文化、石油精神。
在首届论坛上,由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以及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等石油企业提供的一大批石油书画作品,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石油石化艺术家的深厚造诣,而且深刻反映了石油石化工业的奋进历程和伟大成就;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艺术团编排的“石油情”文艺晚会,向石大师生生动展示了石油文化与石油生活的厚重与多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还向大学生赠送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习教材》、《铁人王进喜》等书籍1500余册,为学校送来精神食量。通过这些载体,石油文化、石油精神在石油学子中广泛传播,在传播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5)邀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团”、“管道局中亚、西二线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进校园举行专场报告会,推动石油精神在校园的传播
为了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联合,相继邀请“管道局中亚、西二线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团”进校园举行专场报告会。中亚天然气项目–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跨国天然气管道最长,也是我国管道建设投资最多、等级最高、施工难度最大、举世瞩目的国家重点工程。胡锦涛总书记称赞项目建设者是“英雄的管道建设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报告会”已经在全国巡回演讲百场,这是首度走进石油高校。报告会上,“管道局中亚、西二线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管道建设者为保障国家能源通道的畅通,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团”宣讲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大庆油田艰苦卓越、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介绍了在石油会战的大熔炉里形成的一整套大庆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再现了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点饭王进喜从一名普通钻井工人成长为全国闻名的铁人、铸就石油之魂的人生历程,诠释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深情的演讲,打动了每位在场学子,让同学们接受了一次荡涤灵魂的精神洗礼,使他们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中国石油文化论坛创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模式并取得突出成效
(1)石油文化论坛是学校全面服务企业,契合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接之后的又一种尝试。“以服务求发展”一直是我校办学历程中坚持的宗旨,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内在素质的需求,探索新方式,培养认同石油石化企业文化、继承石油行业优良传统的石油人才,得到了石油石化企业的高度认同。共有13家企业赞助了160万元经费支持,49家企业派出代表参加了首届论坛。大庆油田副总经理齐振林说:“石油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好的传统,这次论坛从文化传播层面搭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中原油田党委书记沙启军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我们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认同我们的文化。这次论坛的主题选得好!”各企业也纷纷以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目前学校与大庆油田等近100家大型石油石化能源类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全面合作协议;与大庆油田、中原油田等35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选拔一定数量优秀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培养;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我校建立了育才厅;学校在78家企业组建了研究生工作站,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在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了100多个实习和实践基地,每年组织100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实践活动。
(2)论坛开创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得到了全校上下的一致肯定。论坛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不仅领导亲自出面联系企业领导,并且将企业赞助的160万元经费全部设立为文化发展基金,用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本次论坛改变了以往学校重要活动其他部门牵头、宣传部门配合的模式,而是由宣传部牵头,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共同协作,突出了宣传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创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化工学院09级本科生陈晓龙说,论坛期间的各项活动让我从听觉、视觉上对石油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深刻理解了石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凝结了无数石油人的石油情节。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孟繁龙在听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团的报告后说,作为一名学习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这场报告会对自己的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铁人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人是我学习的楷模,我更加坚定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决心。
(3)论坛推动了石油精神在校园的传承,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祖国石油事业。论坛为学生了解石油企业、传承石油精神、选择石油事业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多年来,在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内涵的石油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一批批石油学子投身祖国石油事业,为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一次就业率超过96%,每年都有50%以上的毕业生奔赴石油石化生产一线,近20%的毕业生投身祖国西部,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选择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有329名和337名优秀毕业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投身到祖国西部大开发建设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教育部简报》曾两次专题介绍了我校就业工作的做法。在2010年4月,我校当选“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典型发言。
(4)论坛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赞扬。中国石油文化论坛受到石油企业和石油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赢得了新闻媒体的广泛称赞。论坛举办期间,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学时报、科技日报、中国石油报、中国石化报等媒体对论坛进行了广泛报道,并认为中国石油文化论坛是传承石油行业优良传统的一种积极的新的尝试。光明日报还专门刊发了校党委书记蒋庆哲的署名文章《弘扬石油精神 培育石油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