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教诲,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同学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去年毕业前夕,118名选择留在新疆基层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应届毕业生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大学四年学习和思想上的收获,表达了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坚强决心。2020年7月7日,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你们118名同学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入职近一年来,同学们扑下身子深入油田企业一线,虚心好学,将专业知识和师傅们丰富的生产经验有机结合,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历练,有的创新了基层工作的思路,有的摸索出了一些适合生产一线提质增效的好方法。他们如同一株株茂盛的胡杨,正在祖国的边疆往深处扎根,向高处成长,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心,与梦想同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他们接受了《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记者的回访。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扎根西部、建设西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魏鹏飞在接受采访时说。
“天山南麓雪皑皑,塔河两岸裹红装。吾心已向西部去,休言大漠多苍茫。”时隔近一年,再看自己当时写下的诗,魏鹏飞依然心潮澎湃。
怀揣满腔报国志,伴着戈壁风沙,他在毕业后前往了位于南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塔里木乡的油田,成为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的一名员工。在基层井队的日子里,魏鹏飞每天跟随巡井师傅们坐在拥挤的皮卡车车厢内,在颠簸的石子路上奔驰,认真记录抽油机的每一个参数。冬天时,为了多巡一口井,他们常常顾不上吃午饭,顶着寒风在戈壁险滩上奔波。
得知处理井筒过程中大颗粒岩屑难以返出这一技术难题,魏鹏飞和同事多次前往作业现场实地调研,在沙漠无人区的简易房中一待就是十几天。最终,由他们设计改良的新工艺牙轮钻头取得了喜人的应用效果,累计节约工期20天,增效近百万元。
近一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魏鹏飞少了几分书生意气,多了几分脚踏实地的韧劲儿。“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魏鹏飞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教诲。谈到自己的选择,他坚定地说:“我们要像胡杨一样扎根祖国西部基层,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虽然在基层,但工作很有技术含量,需要工匠精神,在这个领域深钻下去,也是大有可为的。”任浩源说。
爬到三四层楼高的塔上进行检查作业,是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炼油第一作业部硫黄回收装置实习外操任浩源每周的固定任务。任浩源去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他回想起师傅第一次带自己进行爬塔高巡的经历,从塔上下来时,自己的腿都是软的。经过半年多的历练,如今他已经成了一名熟手。
“装置巡检、安全监护、设备手动开阀等,这些工作熟练了之后都不难,但刚开始要一点一点去熟悉,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必经之路。”任浩源口袋里随时揣着一支笔、一个本,跟着师父作业时只要有疑惑或者不懂的地方,他都立刻记下来,作业结束再向师父请教,“想要熟悉现场,只有多跑,多查几遍流程,多跟进几次,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如果怕苦,我当年就不会选这个专业了,我要在这里练好本领,实现人生抱负。”
同为118名毕业生之一的陈迪从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后,来到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工作,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背流程图。为了背熟将近200页的流程图,她连吃饭的时间都要抓紧。经过半年多的苦练,陈迪已经把流程图烂熟于心。“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陈迪说。
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青年一代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年轻有力的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
自1953年建校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把“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奉献精神根植于心、熔铸于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学校的优良传统,更成为一代代中石大人的价值追求。在今天的中石大,每年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祖国的西部地区就业,在广阔的天地中成就自我价值,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青春之歌!
(编辑 丁远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