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天,集结!
一张张黑白照片
记录了镌刻在中国石油大学
校史上的难忘瞬间
一辆辆卡车
载满意气风发的师生
挥手告别校园
驶向一个即将改变
新中国石油工业面貌的新战场、大课堂
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石油工业部的报告,决定在东北松辽地区“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方法,来一个声势浩大的会战”。当时北京石油学院党委立即响应号召,组织学院师生开赴松辽参加石油会战。
63年后,让小编带领大家一同回顾北京石油学院师生参加石油大会战激情燃烧的岁月!
豪情壮志在我胸:石油尖兵开赴松辽
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
1959年9月26日,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东北松辽盆地上,“松基三井”终于喷出了工业油流。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也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场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就此拉开序幕。
国之所需,我之所为。作为我国第一所石油高校的北京石油学院,学校师生义不容辞地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会战前夕,1959年5月,学院地55级学生和部分教师,作为石油尖兵,先期开赴松辽大地,参加了勘探工作。1960年2月,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后,为了满足大会战的需要,学院党委调整了教学计划,从年初开始共组织了9个专业,613名高年级学生及43名教师干部来到松辽战场。
北京石油学院文昌赛区队全体同志转战松辽前夕合影
北京石油学院1960年,参加松辽大会战毕业生留念
先遣人员于1959年12月到达松辽,随后1960年3月,又有大批人员陆续到达。师生们在会战中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南到长春,北到林甸,松花江南北,凡是有石油的地方就有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们工作,尤其在大会战的主攻战场——大庆长垣萨尔图草原上。1961年,学院又派出地质系57级、钻采系58级、机械系58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共709人继续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
从指挥部到探区,从科室到井队,从队长、技术员到工人,一直到行政管理和文工团员等都有北京石油学院师生们的身影。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高涨的干劲为油田开发贡献着力量。
“学生娃子真能干”:荒凉原野建功立业
1960年10月,松辽会战汇报团作专题报告
油田开发工作组工作期间在石油工业部大楼前合影
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工作,过度透支的体力,食物供应严重不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们坚持与大庆石油会战的石油工人们一起并肩工作,英勇奋战,忘我劳动,对会战作出了贡献。
1960年7月15日,中共北京石油学院委员会给参加松辽会战的全体员工写了《北京石油学院松辽会战领导核心小组转参加松辽会战的全体师生员工》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在当前国内外大好形势下,参加松辽大会战,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你们表现出高度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工作中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不怕艰苦,不知疲倦,废寝忘食,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心一意地为了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松辽大油田。在大会战的熔炉里,你们正在迅速成长。”
1962年以后,每年都有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到大庆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继续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工作。部分教师参加了会战指挥部门的领导工作,在前线指挥部的6个大队中,有4个大队的正副队长由北京石油学院教师担任。钻采系教师秦同洛担任了测压大队长,地质系教师吴崇筠担任了对比大队副队长,炼制系教师唐伟英担任了注水大队副队长,机械系教师张英担任了攻关大队副队长。许多学生在基层担任了负责工作,如测井五年级学生吴乾藩担任了测井队队长;采油五年级学生袁秀明担任了松辽第一女子采油队队长。由于这位女队长把生产、学习、生活等安排得井然有序,工作成绩突出,当时中央新闻纪录影片厂还给她拍了电影。此外,地质、钻井及其他专业很多学生都担任着井队地质员和技术员的工作,在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还有部分学生和教师,根据会战的需要,担任了后勤、管理、政工等方面的工作。
北京石油学院参加大庆油田会战的师生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段功武(戴白色安全帽)和铁人一起战井喷
不管在任何工作岗位上,大家都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工作,既经受了锻炼,也施展了才干,出色完成任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其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
在会战中开展的大办地质、大取地质资料的生产运动中,参加这一工作的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有一大批获得红旗手称号,其中有3名学生获得一级红旗手称号,石油工业部康世恩副部长曾称赞“学生娃子真能干”。
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师生们更是大显身手,仅1960年上半年就提出合理化建议1100条,取得成效项目200多项。测井教研室教师章兆琪和部分学生试制成功大块井壁取芯器和射孔选择器,在生产取得了显著效益。章兆琪在会战首次万人大会上当选为主席团成员。机械系教师张英和任瑛负责研制的水套加热炉,解决了原油输送的难题,是会战中两大技术创造之一,后来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在整个大庆石油会战中,北京石油学院师生被评为五好红旗手、五好共青团员441人次,占参战师生总数的67%。“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学院的师生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建功立业,把家国情怀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实际行动,同时也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石大精神文化体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石大人不断开拓进取。
“五朵金花”炼油战:艰苦奋斗再创辉煌
大庆会战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探明了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石油工业部于1964年组织了华北石油会战,拿下了山东胜利、天津大港两个油区,扩大了石油储量,奠定了中国石油资源基础;并从1963年开始发展炼油新技术,建设炼油厂,组织攻克“延迟焦化”“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尿素脱腊”“催化剂和添加剂制造”(誉为“五朵金花”)炼油技术的会战。
中石大师生积极地参加了新中国以来所有的石油会战,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实现重大转折,为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通过参加石油大会战,同学们学到了丰富的生产实际知识,大大提高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思想作风方面,大家也增强了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自力更生观点的认识;经受了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锻炼,培养了“三老四严”、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如今,石油精神已经融入学校基因,铸进师生血脉,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年轻的石油学子踏着前辈的足迹,依旧前赴后继奔赴石油一线,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近70载沧桑巨变,当年的北京石油学院,今天的中国石油大学,经历了“创业、求索、弥新、发展、腾飞”的风雨历程,但“石油”这一与生俱来的办学主旨与发展核心,从不曾丢失或更改,而是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前进步伐,在薪火相传中积淀得愈发厚重鲜明。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因油而变,中石大将继续秉承国家情怀,肩负报国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新的贡献!
(实习编辑 杨文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