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当前位置: 首页» 榜样力量
浏览量:

2022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本石工20-6团支部

为深入贯彻“全团抓思想政治引领”、“全团大抓基层”、“全团抓学校”工作部署,激发高校团支部活力,团中央基层建设部指导中国青年报社开展了2022年度高校“活力团支部”风采展示活动。日前,经过校内选树、校级展示、省级展示、全国展示等环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本石工20-6团支部入选了《2022年度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最具引领力TOP100榜》。

本石工20-6团支部立足石油专业特色,通过构建思想引领“储油罐”、链接学风建设“输油管”、打造文体志愿“加油机”、高举知行合一“加油枪”,四位一体,畅通加油全流程,打造了一支“PE加油站”式团支部。砥砺能源报国伟大志向,为青春加“油”,为时代加“油”,励志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团支部先后获评北京市“先锋杯”团支部、 “十佳示范班集体”、“优秀示范班集体”等10余项集体荣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支团支部。

构建思想引领“储油罐”,储满信念之油

“立好”思想。团支部入党申请率、青年大学习完成率皆达到100%。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培训,创建“强国打卡-分组学习-时政感悟-好书共读”的理论学习“四位一体”模式;梳理每周时政热点,制作“时政周报”专栏微信推送;围绕不同主题,举办多场红色好书分享会;撰写有关理论学习的感悟文章,坚定初心信仰。

办好”活动。团支部定期组织开展主题团会,围绕党的二十大、石油精神、冬奥赛事等内容,联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校内外优秀的党团支部开展共建活动,校企联动、校校联合,分享团支部建设经验,促进团支部活力提升。

“讲好”故事。团支部参加“献礼百年·红歌传唱”“团支部书记微团课大赛”活动,营造热烈氛围;录制和发布“党史大学习”“青年讲团史”系列主题微视频,发出青年之声;参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精读大赛、发起并申报团中央的“大学生志愿宣讲团”项目。在各项活动中讲好能源故事、初心故事、青春故事。

“发好”声音。团支部开设微信公众号、B站号、抖音号,建立主题专栏,制作原创推送百余篇,被校院两级媒体转载,总阅读量超过4万次。团支部活动被中国青年报、北京学联、V思想等校外媒体报道10余次,总阅读量超2万次。

链接学风建设“输油管”,输稳才智之油

“四航工程”实现集体与个人“双提升”。团支部注重学风氛围营造和学风效果提升。通过朋辈“引航”,邀请优秀榜样分享事迹,交流经验;辅导“续航”,自发开展难点学科讲解,答疑解惑;测试“巡航”,定期组织重点课程小测,查缺补漏。自习“护航”,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齐头并进。支部成员学习成绩位列年级前列。

“学研共振”实现学业与科研“双收获”。团支部聚焦专业学习,参与企业交流、采访行业专家,多人入选“本博一体化”培育、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员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支部成员参与石油工程、数学建模、编程设计、创新创业等多领域学科竞赛,累计获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竞赛奖项60余项。

打造文体志愿“加油机”,供足实践之油

“全力”拼搏,做文体活动的“奔跑者”。团支部成员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参加征文、摄影、表演等各类比赛,在运动会、足球赛、排球赛等赛事中荣获多项团体和个人荣誉。团支部关注成员心理健康,公众号发布心理健康推文、线上开展主题活动、主办心理健康讲座,播撒青春阳光。

“全情”参与,做学生工作的“开拓者”。团支部半数以上成员担任过校、院两级社团主席、干事等职位,服务学生工作;党员带头,全员参与学校各岗位防疫志愿工作,撰写抗疫征文,在疫情防控中贡献力量。

“全心”投入,做志愿服务的“追光者”。团支部成员志愿北京注册率、志愿活动参与率均为100%,参与乡村支教、疫情防控、赛事服务、文明创城、冬奥服务等活动,总志愿时长超过3千小时。支部成员参与的支教活动获省部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多人获评优秀志愿者,展现青春风采。

高举知行合一“加油枪”,加准实践之油

勾勒红色底色。团支部成员立足于建党百年的重要节点,前往西柏坡、一大会址、南湖红船等多个红色地址,创新开展线上党史课、线上云导游,通过学好党史、讲好党史、唱好党史,回溯党的历程,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奔赴山东省东营市、宁夏闽宁镇,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足迹,聚焦石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描绘绿色画卷。团支部成员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保护绿水青山。聚焦植树造林的固碳减排问题,加强校园环保活动的推广,前往油田现场助力“双碳”背景下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在校内外开展“双碳”政策宣讲,设计制作“双碳”主题海报视频、印发科普宣传册,打造“双碳”品牌,让“双碳”理念深入人心。

实践活动获评“大我青春”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作品,北京市“双百行动”优秀项目、北京市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近20项。被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报道40余次,浏览量超1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