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围绕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聚焦“拔尖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培养,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健全高质量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努力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学术精英和行业栋梁。
一、 改革招生制度,提高生源质量
学校持续深化本研学生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生源质量和招生规模稳步提升,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个性化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聚焦人才需求,完善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服务行业、企业、社会需求,坚持科教融合、产学合作,面向本科生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贯通式大教育体系,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面向研究生探索建立拔尖创新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三类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贯通式大教育体系
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出台《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大教育体系实施意见(试行)》,建设“德育涵润、通专结合、智能绿色、知行合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大教育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围绕“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创业意识”一条主线,把握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两个支撑点,建设“全方位”特色教育平台、“全覆盖”创新训练平台、“全天候”创业实践平台和“全过程”文化引领平台,培养具有石油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石油石化行业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构建本博一体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贯彻“重教学、强科研、科教融合”理念,探索构建贯通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能源行业持续输送拔尖创新型人才。
夯实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工程硕士领域认证,依托重大项目打造“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的工程博士教育,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2015年,学校成为全国12所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着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复合型人才需求,形成“特色学科+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地质-工程”一体化人才培养、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三、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聚焦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层面开展调研规划,多途径进行改革立项,多形式组织成果交流,打造精品教材和一流课程,促进教师立德树人水平、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推动专业内涵发展,打造精品教材和系列“金课”
加速布局新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充分发挥学校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式建设。规范课程管理,打造系列“金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精品教材建设、教学信息化等改革,以点带面提高教学水平。
注重教学改革研究,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支持广大教师进行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三级教学改革立项;深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质量监督评估,打造智慧教室和虚拟仿真平台
用好信息化技术,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和评估,建立健全“教学检查、专项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四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加大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导师立德树人水平和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加强队伍建设,围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关键阶段与特点,全面推进教学能力培训、考核、提升、激励体系建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立德树人水平不断提升。
注重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2022年,博士研究生人均发表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数1.26篇,比2012年(人均0.14篇)提高了800%。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检中,学校近五年来博士论文合格率达94%以上,在北京市学位办组织开展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检中合格率达97%以上。
更多图文内容详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3SURP3oqH8AtLKaSnLDeQ
(编辑 刘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