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一本珍贵的革命文献《共产党宣言》被带到了刘集党支部。在刘集这个偏僻的小农村,它有着怎样的不平凡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聆听“余老师讲党史故事 |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故事 (下)”
高唱“英特纳雄耐尔” 《宣言》星火点燃刘集
1926年的春节,对于在广饶东南的刘集这个只有百多户人家的小农村来说,是有史以来最红火、最有意义的节日。在头年,刘集成立了中共党支部,已有党员多人。精明强干、深受农民信赖的刘良才担任支部书记,农民们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现在,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的刘子久(他当时任中共山东地委执行委员)、延伯真(他当时也是山东地委执委)和刘雨辉都回到了故乡,并且带回了许多令人振奋的革命信息以及《共产党宣言》等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宣传品等丰富的精神食粮。还有,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在南方蓬勃发展的消息等等,这些都使刘集的农民极为兴奋。
农历正月初三,在刘良才家的场院里搭起了松枝彩门,插上了画有镰刀斧头的旗子,院中央用两扇门板搭起了会台。农民协会要在这里举行成立大会。全村的男女老幼喜气洋洋地来参加大会。从济南回来的刘子久、延伯真也来参加了大会,并讲了话。讲话后,集体高呼口号,还学唱了《国际歌》。“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宣言》所揭示的真理之歌,响彻云霄。
春节过后,在济南工作的几位同志走了,但是,他们的影响,他们的革命精神,他们带回的《共产党宣言》等宝贵的革命文献,留了下来。在大革命的热潮中,刘集村革命斗争之火越烧越旺。刘集党支部的党员们,经常晚上聚集在刘良才家的北屋,在煤油灯下学习这本《共产党宣言》,讨论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入冬农闲时节,党支部举办农民夜校,这本书又成了刘良才和其他党员向农民宣讲革命道理和传授文化知识的好教材。
农民出身的刘良才,只读过两三年私塾,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他勤学好问,眼界开阔,加之他对农村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有很深的体会,所以能很快理解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基本原理,并能深入浅出地宣讲。他从《宣言》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求解放的道理中,认识到只有进行革命才能摆脱贫困,才有出路。他用这些道理向穷哥们儿说:
“现在世道不改个样子,穷人就难以改变贫困的命运。穷人家是走得快了撵上穷,走得慢了穷撵上,不紧不慢朝前走,扑通掉到穷坑里,永无出头之日。”
穷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第一版最后语,后改译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跟着共产党奔共产主义。他说:“共产党主张实现共产主义,将来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要实现共产主义!”
刘良才
刘良才在给农民兄弟们讲述这些革命道理时,还不时地拿出那本《共产党宣言》,指着封面上马克思像给大伙看,说:这位“大胡子”就是马克思,我讲的那些理儿都是他在这本书里讲的。我们穷人要翻身,就得照这些道理去干革命。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大伙儿说,“大胡子”讲的理儿是咱穷人的理儿,说到我们心上了,我们照“大胡子”说的去做,没错!
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从小小的刘集村燃遍全广饶县。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不久,刘良才担任县委书记。全县已建立8个党支部,党员达70人。党领导的贫民会会员发展到500人,在它的周围团结着五六千农民群众。此外,还成立了青年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党的县委机关就设在刘集。党领导群众进行了争取改善生活条件和抗税等斗争,打击了封建势力。
这本薄薄的《共产党宣言》,在刘集这样的小荒村中传播革命种子并生根开花,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生动地说明了“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刘良才含笑赴刑场 《宣言》经典传承有人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与奉系军阀相勾结,逐步控制了山东,广饶的形势日趋恶化。
1930年11月,敌人开始在广饶搜捕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刘良才和刘集党支部不得不销毁党的机密文件和学习材料。但是,当处理这本《共产党宣言》时,刘良才舍不得了。这本56页的书,他不知翻阅过多少遍,页页都有他的手痕,以致这本书的左下角翻书处发黑了,磨破了。《宣言》中讲的革命道理,使这位普通农民提高了觉悟,成长为职业革命者。他怎么也不忍烧掉它。可是过了几个月,形势更加恶化,刘良才已成为敌人重点搜捕对象,在广饶实难继续停留。1931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调刘良才离开险境,到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刘良才把这本《共产党宣言》郑重地转交给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嘱他好好保存。
刘良才虽然转交出了这本书,但是,《宣言》所阐明的革命道理,却始终指引着他的航程。他到潍县时,前几任县委书记大都牺牲了,这里也是一片白色恐怖。他坚信《宣言》所说的腐朽阶级的灭亡和革命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真理,恢复和重建了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鼓足了革命的胆略和勇气,又继续战斗了。
他深入到坊子煤矿工人中间,了解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他发现,这个煤矿的工人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多重压榨下,生活比农民更为惨苦。一个工人每天下井干14个小时的活,才拿到两角钱的工资。就这样,矿方还拖发工人工资13个月。刘良才和煤矿的党组织研究决定,进行罢工斗争。经过多方准备,在1931年1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坊子煤矿1000多工人一起停止了工作,罢工开始了。愤怒的工人们呼喊着:“补发拖欠工资,我们要活路!”包围了经理办公楼。经理见势不妙,跳楼逃走,搬来了反动武装手枪连进行镇压。但是,刘良才早已派人做了士兵的工作,他们拒绝向工人开枪。矿方无奈,只好答应工人提出的条件,补发了拖欠的工资。坚持了两天的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工人们在斗争中认识了自己的力量:“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共产党宣言》语)
在革命斗争实践的现实中,刘良才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现有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转变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共产党宣言》语)他领导潍县人民积极筹备枪支,武装了300多人的队伍,并向敌军积极开展策反工作,准备武装暴动。可是,由于叛徒的破坏,暴动计划夭折。1933年7月,刘良才也不幸落入魔爪。
敌人对这位共产党人使尽了酷刑、利诱,刘良才仍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始终严守着党的机密。敌人一无所获,竟以“土匪”罪名杀害了刘良才。
“禁书”之首终难禁 暗洞山墙有藏书
前面讲到刘良才在离开广饶赴新任时,把《共产党宣言》郑重转交给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刘考文把这本书时而藏在粮囤底下,时而封进灶头里,时而又转移到屋顶脊瓦下面,始终没有暴露。
1932年8月,广饶邻县博兴暴动失败,广饶县党组织进一步遭到破坏,许多共产党人被捕杀害。刘考文估计到自己也有可能被捕,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转交给忠厚老实、不太被敌人注意的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果然被捕入狱,全家被抄,而这本“大胡子”的书却安全脱险了。
刘良才在潍县牺牲的消息传到广饶刘集村,曾和这位烈士一起战斗过的人们,都十分悲痛。刘世厚默默地取出刘良才曾领大家学过的这本“大胡子”的书,思绪万千,泪花模糊了他的眼睛。刘世厚坚信,我们许多好同志好党员被捕了,牺牲了,但《宣言》这本书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终究会实现的。他把这本书用油纸严实地包好,再装进一竹筒里,把它作为对烈士的怀念,对过去火热斗争岁月的怀念,对未来胜利的憧憬和希望——把《宣言》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精心地收藏了起来。
刘世厚
从30年代起,国民党反动派把676种社会科学书刊定为“禁书”,《共产党宣言》被列为“禁书”之首。陈望道先生就是因为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而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定为监视、盯梢对象。反动报刊《社会新闻》经常刊登陈先生的行踪,而在陈先生姓名之前总要加上“《共产党宣言》译者”字样,翻译《共产党宣言》成了罪名。反动派对保存或阅读马列著作和革命书刊者,加之以“危害民国”等罪名,或判刑监禁,或进行杀戮,这样的事例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但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在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刘世厚住的破旧小屋里,却珍藏着一本中国最早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刘世厚在自己的床铺下面挖了一个暗洞,把装着《共产党宣言》的竹筒藏在里面。有时,他又把竹筒藏进屋山墙上的雀眼里。这本宝贵的革命文献,始终没有被敌人发现。
刘集惨案震惊全国 火海肆虐难焚《宣言》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广饶、益都、寿光和临淄“四边”地区的刘集一带,为我八路军所控制。日伪视它为眼中钉、肉中刺,极力要拔除它。这里斗争异常激烈,日军和伪军曾三次“扫荡”。刘集村全村房屋几乎全被烧光了,但刘世厚保存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却一次次转危为安,度过了一次次浩劫。
最严重的一次是发生在1941年1月18日。这天夜间,日伪军共千余人,突然包围了刘集村,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全村立时成为血河火海。在敌人的暴行下,83人被杀害,500多间房屋被烧毁,一时酿成了震惊全国的“刘集惨案”。
在这场惨案中,刘世厚本已逃出村庄,后来,他看到全村一片火海,担心藏在屋山墙雀眼中的《宣言》被烧毁,就冒险潜回家里,在烈火中爬上屋山墙,抢救出了这本宝书。
解放战争时期,刘集一带虽然已成解放区,但形势仍然很不安定,常受国民党军队和地主“还乡团”的侵扰。在此情况下,刘世厚还是不得不到处藏匿这本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才放心地把《共产党宣言》从藏匿的地方拿了出来。
岁月流逝,刘世厚已年逾六旬,他眯起那昏花的双眼,穿针引线,仔细地把这本快散架的书又装订了起来。他还在首页的左上角盖上了一方自己的印章,与最早阅读和收存此书的“葆臣”印痕相映。然后用一块旧蓝布包袱皮,把书包了起来,放进小漆匣,再装入一个大箱子中。老人常常拿出这个小漆匣,打开包裹,欣赏一番。这成了老人的一种嗜好和享受。有时他还把小孙子叫过来,和孙子一起欣赏这本书。他嘱咐孙子,这可是咱家的一件“宝贝”,只许看,不许动,我不在的时候更不许动。
1975年,广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到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许多老同志把当年战争年月用过的梭镖、镰刀等献了出来。县里还把刘良才家那三间北屋以及室内的旧家具,作为刘集党支部活动的遗址和遗迹保护了起来。刘世厚也把当年曾在这所房子里学习过的并保存了40多年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献出来,一时引起全村男女老少的极大兴趣。许多老人当年学过这本书,看到过这位“大胡子”的像,但没想到它竟然还存在。许多年轻人听老人讲过前辈们学习“大胡子”书干革命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这本书。现在已经84岁的刘老把这本传奇性的书献了出来,这真是刘集村的大喜讯。这喜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全县和省城。
传世经典永放光辉 千秋伟业后继有人
刘老献书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这本《共产党宣言》多次被调出展览,可是对此书的历史价值却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鉴定。书的装线被拆去了,由于经常在强光照射下展出,纸张更加焦脆,封面的颜色褪了,全书已几乎散架。
1985年,我们在编纂文史资料时,把这一情况反映到上级有关部门。很快,山东省省长于1986年2月27日,就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保护、研究作了批示。5月8日,东营市委宣传部和市府文化局在广饶召开授奖大会,向刘世厚的家属(世厚老人之孙刘鸿业)颁发了奖状和奖金。接着,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对该书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作出了科学的鉴定。1986年12月在《东营文史资料》上发表了联合考察组的《考察报告》,1987年在《瞭望》周刊上又发表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全面介绍了此书的史学价值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引起全国舆论关注。广饶县博物馆对该文物的保护,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广饶刘集“宣言纪念馆”
如今,刘良才的故居即刘集村党支部旧址已建为纪念馆,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刘良才带领党员夜间学习《共产党宣言》时用的小煤油灯、刘世厚老人收藏《共产党宣言》的小木匣等都成了革命文物,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瞻仰和举行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刘集村经济迅速发展,房屋建设大为改观,农民生活不断提高。保存《共产党宣言》的大功臣刘世厚之孙刘鸿业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为完成先烈未竟之业继续奋斗。
大学生在刘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005年,广饶县跻进全国百强县行列,在全国2063个县级单位中排名第80位。而刘集所在的大王镇,在全县中又名列前茅。大王镇党委书记说:“我们大王镇的共产党员有一种精神,就是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是在《共产党宣言》和先烈们的光辉下形成的。
2009年10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刘集村视察。他在农家小院与村民亲切交谈,发出了“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的指示。
1987年我的《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在《瞭望》杂志上加编者按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其后,我们又在许多报刊上宣传了此书的故事。199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150周年,笔者于5月7日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采访,向全国观众介绍了这本中共“第一经”的传奇经历。同年,笔者还参与了由中央电视台、中共中央编译局编导和拍摄大型文献电视片《共产党宣言》的工作,《中国石油报》、《中国档案报》等报刊发表了我们的长篇纪实文章《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足迹》。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编辑出版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科学社会主义特刊》,详尽收录了我们的调研成果,并作为教材在中共中央党校使用。
作为政治课教师,我把上述《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融入教学当中,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党、团支部,还请我给他们作专题报告,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团日活动,提高了政治党悟。
我们把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版本称为中共“第一经”,以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编辑 魏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