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风华百年

风华百年

余老师讲党史故事 | 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故事(上)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党史育人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将推出党史学习专栏《余老师讲党史故事》,让我们跟着余世诚老师,聆听有深情、有深意的党史故事,在历史中感悟真理、坚定信念、凝聚力量!

《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本如何被发现?

如何在最艰苦的战争岁月中被保存下来?

围绕它又有怎样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

让我们走近——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

19b4a8046ab54260b3ce0b6832d9298a.png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当他看到陈列柜中的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讲了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原来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正在翻译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生前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2018年5月,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故居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该校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活动。

其实,在华东石油学院所在的东营市,也有关于第一版中文《共产党宣言》的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我作为学院社科研究室主任和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了对这些故事的调查、收集和考证,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下面就听我仔细向大家道来。

b68f6f623546476d99cf446017676d1c.png

1986年余世诚教授和中共中央编译局胡永钦研究员在刘集村和老农座谈当年学习“大胡子”(马克思)书的故事。

1848年2月,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证书。时至今日,《共产党宣言》在全世界已有1000多个版本,以200多种文字出版,成为公认的世界上传播最广的政治哲学著作。

但是,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何时在中国出版的?它是什么模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一个谜。因为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发现这本《共产党宣言》的实物。

我们党和国家曾出版和发行了很多个《共产党宣言》的版本,但唯独这第一个版本的实物空缺。这是中共的“第一经”,老一代革命家曾因学习这本经而发蒙,把《共产党宣言》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创建了新中国。可是革命成功了,这“第一经”却消失了,实在令人不安和怅然。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选为东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后又任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在赴广饶县考察时,县博物馆保存的一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引起我们的关注。此书的封面上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头像,而书名显然有误,把“共产党”错印为了“共党产”。封底版权页写着的出版日期,要比已发现并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浅蓝色封面的1920年9月“再版”本要早一个月!

我们初步断定它就是学界一直在寻找的最早的版本,即中共的“第一经”。我和我们文史委的同事们以兴奋的心情,当即向山东省领导作了报告,省委副书记兼省长李昌安亲自批示要求“加强调查研究和保护”。随后我们又报告了中共中央编译局,组成了由石油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东营市政协和广饶县同志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围绕着该书的版本、传播、保存和征集等,到广饶刘集村召开老农调查会,赴济南、上海、北京访问知情人,查阅历史档案,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考证工作。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是:此书就是中文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它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共党史以及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等领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非但如此,此书可歌可泣的传奇经历,又是一曲威武雄壮的歌,它是一部对我们后来人进行革命传统、革命信仰教育的好教材。

aa9de224e7e049eda53483f22a86335d.png

南陈北李筹备建党 中共有了第一本经

1920年,“五四”运动以后的第二年,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南陈北李”(陈独秀和李大钊)的联络下,正积极筹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0年春天,上海《星期评论》编辑部和陈独秀找到日文和英文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约请从日本留学归来、曾任杭州第一师范教师的陈望道,把它翻译成中文。陈躲在故乡浙江义乌农村一间小柴屋里,用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工夫,终于译完了全文。随后,他到了上海,把译稿交付给刚刚建立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印刷。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立即在共产国际工作组的帮助下,成立了“又新印刷所”,印出了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

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本中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封面印有马克思的头像。所印1000册很快赠售一空。

这是中共的“第一经”,它形象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那曾经指导过中国革命的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的版本实物,在解放后很长时期里没有被发现。于是,学术界和社会对这本书的出版和传播情况,就有了纷纷纭纭的不同说法。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召开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时,身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抱病出席会议并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期间,他见到此书的译者,上海复旦大学老校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陈望道,关切地问他《宣言》最早的版本找到没有,陈老遗憾地摇了摇头。大会闭幕后,陈望道带着总理的嘱托,至北京图书馆考察该馆收集的各种《共产党宣言》版本,期望着能有新发现。有一个水红色封面的版本,引起他的注意,端详了许久说:这才是《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一个单行本,现在也可以说是革命文献了。”可是,这是一个残本,缺失封底版权页,还是不得知它的出版时间。他只好在该残本的复制件上签了名,没有对出版时间作出判断。不久,周总理于1976年1月逝世,陈望道也于1977年10月去世。

《共产党宣言》最早中译本之谜,就这样遗留了下来。

广饶竟有惊天发现 最早版本书名排误

早在1975年,广饶县博物馆就征集到一本老党员曾学习过的书《共产党宣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没能对这件文物作科学鉴定,这本书未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更没有报送中央相关部门,让当时还健在的译者陈望道作出判断。

一直到1986年,我们联合考查组来到广饶县博物馆,才对此书作出了周详的考察和鉴定。与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本或其他历史图片集发表的版本相比较,广饶藏本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其封面是水红印色,而革博的再版本封面则是浅蓝色。在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上端,自右而左横印的标题不是“共产党宣言”,而是把“党”与“产”两字颠倒了,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封底版权页上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字样。由此可知,它是比革博的“再版”本要早一个月的版本,是北京图书馆被陈望道先生鉴定过的那个残本的完整的全本,就是我们苦苦寻找而终于找到的第一个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全本!

83165911b81d457ebdbb75dcdee56b39.png

这就是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史学价值和意义所在。但是,它的意义还远非仅此。它不是在书架或高阁静静躺了六十年的一本书,而是从血与火的历史中走来的一本革命文献。

围绕着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流传,发生了一连串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

广饶藏本来龙去脉 “葆臣”印痕诉说根由

广饶收藏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是从革命老区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征集来的。但,它是怎样流传到这里的呢?有一个细节引起我们的关注。在其首页的右下角,盖有一方朱红印痕,铭文为“葆臣”。经查,“葆臣”即张葆臣,他是济南地区的一名早期党员。他当时在俄国人办的道生银行济南分行当职员。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因此常有机会来往于济南、上海之间。他在党内的工作是负责发行党刊和马克思主义书籍。这样,他得到一本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并在首页印上了自己的名章。

859c98b3cbd44cbdacbca4d0fb16c357.png

可是,身为道生银行职员、在党内主要负责联络工作的张葆臣,并没有离开济南,更没有被派往广饶或附近地区工作。他保存的这本印有自己名章的《共产党宣言》,怎么会到了离济南几百里之外的广饶农村呢?

女杰雨辉迈出刘集 经典《宣言》带回故乡

地处鲁北平原、渤海之滨的广饶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新思想新文化的春风吹到了这里。在“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思潮的激发下,一批热血知识青年纷纷冲出农村,到城市求学,寻找救国安邦真理。他们当中一些人在外地接触了共产党人,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书义著作,而成为共产主义者,有的还成为职业革命家。如刘集村的刘子久和西李村的李耘生,他们是1923年在益都省立十中上学时,受到国文老师、中共济南支部成员王翔千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王老师引导他们学习《共产党宣言》,认识“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他们经王尽美、王翔千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在济南从事革命活动。李耘生曾任济南团地委书记和南京地下党的特委书记等职,1932年牺牲在雨花台。刘子久曾任党的山东地委执行委员和河南省委书记等职,解放后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

这些同志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还非常关心故乡的革命发展。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种子带回来,撒在故乡的大地上。1925年春,刘子久回乡期间发展刘良才入党,随之成立了刘集党支部。1926年春节,在济南从事革命活动的刘子久、延伯真、刘雨辉等又回到了故乡广饶刘集村。他们都是中共党员,给故乡的刘集党支部带来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书,其中就有刘雨辉带回的那本盖有“葆臣”印痕的《共产党宣言》。

刘雨辉是个勇敢的女性。她十几岁的时候,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挠,走出刘集村考入济南女子养蚕讲习所,后又转到苏州女子产业学校读书,1925年毕业后回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当时,正值震撼全国的“五卅”惨案之后,全国处于革命高潮时期。在反帝爱国斗争的热潮中,刘雨辉结识了济南女师的王辩(即山东第一个女党员黄秀珍)、王兰英等许多女共产党人。同年,雨辉加入了共产党。她们这些女共产党员,在革命热潮中表现非常突出,受到男同志的称赞。她们常和男同志一块开会、学习、活动。这样一来二往,张葆臣那个盖有自己印章的《共产党宣言》,就辗转到了新入党不久的刘雨辉手中。她从这本革命文献中汲取营养,提高觉悟水平,增强斗争勇气,懂得了许许多多革命道理。1926年春节,她和既是同乡又是同志的刘子久、延伯真一同从济南回故乡省亲时,把这本心爱的《共产党宣言》带给了刘集党支部。

04bbf58518644098822ca4883d3640ff.png

刘雨辉

从此,这本革命文献便在刘集这个偏僻的小农村扎根、开花、结果,经历了不平凡的50个春秋。

此后,这本珍贵的革命文献在刘集这个偏僻的小农村又如何扎根、开花、结果,经历了怎样的不平凡的50个春秋呢?敬请关注“余老师讲党史故事 |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故事 (下)”

a1945880a488471db60a009440a5276e.png

余世诚,1937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生毕业。曾任我校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讲授《中共党史》丶《中国革命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编了《石油大学校史》、《中国石油高教史》。获“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

(编辑 魏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