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蒋宏忱教授、关翔宇教授莅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层微生物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作了题为“热泉氮-铁氧化还原耦合作用过程及其地质意义”和“典型抗生素对地下水系统微生物群落及其反硝化过程影响机制”的校庆七秩系列学术报告。来自油气资源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师生代表地微中心副主任万云洋教授主持报告会。
蒋宏忱在报告中讲述了其通过类比模拟前寒武古海洋环境条件变化过程,研究了在古海洋降温条件下氮铁氧化还原过程的微生物作用及其含铁矿物产物构成。并通过构建模型,揭示了含铁建造带铁矿物构成演化的微生物成因机制。
报告结束后,蒋宏忱就BIFs假说高通量测序反馈结果等方面与在场师生进行深入交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
关翔宇在报告中讲述了关于其开展反硝化功能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识别和测试方法、不同抗生素污染及输入方式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野外尺度含水层中抗生素对反硝化过程影响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微生物对抗生素污染的示踪方法,揭示了微生物对抗生素指示作用以及地下水中抗性基因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因素;从酶、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揭示了抗生素类型、浓度和输入方式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机制;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从时空尺度理解了ng/L复合抗生素影响下地下水的反硝化过程,揭示了反硝化细菌对实际场地低浓度复合抗生素选择压力变化的响应机制。在与现场师生交流过程中,关翔宇就“被吸附之后对微生物的毒性怎么改变”以及“微塑料是表面吸附,抗生素对微生物表面有何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 报告结束后,万云洋两位报告人带来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
蒋宏忱,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盐类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现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地球科学》、《盐湖研究》和《微生物学报》编委。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湖泊、热泉等极端地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在The ISME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Water Research、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引用6000余次,H指数43。共同主编《地质微生物学》教材。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二等奖。
关翔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型污染物微生物示踪方法、污染地下水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工作。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主持和参与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以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等。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Chemosphere等期刊论文。
(来源:10.16.49.39:8080 微生物地质学实验室内网 发布时间:2023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