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对话,让他开启了深爱的科研事业;一段攻克困难的历程,让他迎来了科学研究的曙光;一声“做一个靠谱的人”的叮嘱,让他找到了实践的方向;一个“艺术家”的梦想,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孜孜以求。他是第十一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评选中“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提名奖”获得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生罗嗣慧。
偶然开启科研路
罗嗣慧从本科到博士整整11年一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读,2013年9月研究生入学,抱着学无止境的心态,他加入了肖立志教授带领的井下核磁共振团队,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对于他而言,从事井下核磁共振仪器方面的研究并不是一开始就进行了抉择,而是幸运地来源于一次偶然的对话。研究生刚入学,他与大多数的师弟师妹们一样,对实验室团队所做的一切都很陌生但又充满着好奇,很多研究方向想去选择但又不知从何做起。直到与导师肖立志的一次谈心,导师问他,“你觉得你最擅长的方面在哪?”,他回答说,“应该是我的动手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段对话,导师指引了他进入了井下核磁共振硬件方向,并开始了仪器探头相关的研究工作,且首次任务就是参与中油测井公司的井下核磁共振科学仪器的研发工作。
践行靠谱科研人
“做一个靠谱的人”,一直是肖立志导师教导他们作为学术科研人员应有的素质。何谓靠谱?踏实、肯干、高效、创新……努力做好科研的人,谓之为靠谱。但是,他很快就遇到了在硬件研发道路上的困难。作为一个没有电子工程背景,对电磁场仿真与机械设计软件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如何开展手头上承担的工作成为眼下的难题。
为了补足短板,突破瓶颈,他疯狂地阅读文献与浏览电子工程相关的论坛,努力深入地理解探头工作原理,埋头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探头仿真、学习电路基础知识与机械制图,不停地请教师兄和师长,反复地动手实践与操作。
终于,勤奋迎来了曙光。利用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他成功地修复了一只实验室已经不能工作的单边核磁共振探头,并测试得到了核磁共振信号。至此,理论与实践交相呼应,他脑中厚重的乱麻被解开,自信心也得到了建立。在硕士生涯结束前,他按时完成了探头的研发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硕士论文,为他的硕士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坐上科研“冷板凳”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他选择了继续攻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在肖立志教授的指导下继续从事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硬件方向的研究工作。
在地球科学与油气资源探测领域,高端仪器装备是国家重大需求,长期存在“卡脖子”现象。肖立志老师提出了“Inside-out”井下核磁共振三维成像的概念。这一概念是超前的,因此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及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成果落地转化项目的大力支持,而他也自告奋勇地参与到了项目中井周扫描探头的设计与制作实现的工作当中。
虽然实验室团队拥有长期的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的研发经验,创新型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的研发任务仍任重而道远。硬件研发的难度大、周期长、成果产出少,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修养,更需要长时间坐“冷板凳”的工匠精神以及实践出真知的觉悟。大半个博士生涯,罗嗣慧都在探头设计的基础工作中忙碌着,看着周围的同级博士不断地产出优秀的成果并获得荣誉,他心中也会着急。但是,肖立志教授曾给他描述过爱上核磁共振的理由,“核磁共振这一微妙的物理现象好比水上芭蕾,聚散的过程反映出了它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艺术感”,这些话常常在罗嗣慧焦虑时给他一剂强心剂。
致力产出“艺术品”
罗嗣慧认为,硬件的设计与制作实现就是一门艺术,你需要勾勒它的轮廓、精细刻画它的魅力,当你完成整幅画作时,它就是你最大的成就与收获。
秉持着这个信念,他不再有任何杂念,努力去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情,从理论模型设计到加工制作,从bug调试到信号测试,通过时间一点点地勾勒,通过努力一点点地完善。最终,在导师与团队的帮助下,罗嗣慧圆满地完成了高难度创新型仪器探头的设计与研制任务,并设计制作实现了其他多种油气井核磁共振仪器探头,成果也呼之欲出。在博士研究生最后的两年里,他陆续发表了国外SCI检索期刊论文8篇、中文核心1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包括IEEE TGRS,JCR 2区 Top,IF 5.63;JMR,JCR 2区,IF 2.69;MRI,JCR 4区,IF 2.11,影响因子共计10.43;非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5篇、中文核心1篇,包括MMM,MRI,AMR,石油科学通报,影响因子共计13.44。基于仪器的创新设计,他作为主要发明人,与导师团队共累计申请探头设计相关发明专利20余件,其中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5件,中国发明专利8件,另有十余件还在受理审核中。他在博士期间受邀到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美国与法国参加核磁共振领域重要国际会议(ICMRM与MRPM会议)共5次,并作大会口头报告3次,张贴报告2次。
通过这些年的学习与科研,罗嗣慧的学习态度、科研态度与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他学会了如何做一个靠谱的科研人、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工匠人。如今,罗嗣慧还在中石大继续从事优秀学科博士后工作,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核磁共振这门独特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名真正的核磁共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