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论文题目 |
第一 作者 |
通讯 作者 |
刊物名称 |
论文成果简介 |
1 |
Diagenetic facies and reservoir porosity evaluation of deep high-quality clastic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Nanpu Sag, Bohai Bay Basin, China |
杨佳奇 |
纪友亮 |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
南堡凹陷3号构造带沙一段在埋深超过4000 m仍然发育孔隙度大于10%、渗透率大于1 mD的优质储层,并获得工业油气流。根据薄片鉴定,笔者发现研究区内共发育5类成岩相,其中优质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溶蚀作用的影响,同时异常压力的存在也保存了部分原生孔隙,重新厘定了成岩演化过程中多种储层的孔隙演化。结合测井数据分析认为密度、中子及双侧向测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5类成岩相进行划分,并利用丰富的测井数据对研究区内成岩相及优质储层的分布进行预测,以期为后续深层含油气系统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
2 |
Axial and transverse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a syn-rift basin fill (Bohai Bay Basin, China) |
王茹 |
纪友亮 |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此论文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岩相和重矿物资料,并结合现有的古地形重建,对断陷湖盆内长轴以及短轴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以及储层潜力进行表征以及评价。在东濮沉积中心(中国渤海湾盆地)始新世,可以识别出三种不同的三角洲类型:断层下降盘的粗粒扇三角洲和富砂三角洲,以及长轴的细粒三角洲(粉砂岩和细砂岩)。这些沉积体系在盆地填充物中的时空分布受控于构造、湖平面变化和气候的多重作用。沉积学和物源分析表明在这个细长的、不对称的沉积盆地中,轴向沉积体系比横向沉积体系更占优势(> 85%)。结构成熟、分选良好的长轴三角洲细砂岩是有利储层。相比之下,横向扇三角洲的砾岩分选较差,储层潜力有限。 |
3 |
Mechanisms for the anisotropic enrichm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saline lake basin: A case study of the Early Eocene Dongpu Depression, eastern China |
姜福杰 |
姜福杰 陈 迪 |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本次研究以东濮凹陷含盐富有机质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该套沉积物形成古环境及其与有机质富集的相互关系。本次研究表明含盐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程度、类型和成熟度都与盐岩有紧密关系。除此之外,古环境的变化影响着盐岩沉积物和有机质在垂向上的分布,古环境规律性的变化使得岩盐沉积物和富有机质泥页岩在垂向上形成有序组合。这一规律对沉积盆地有机质富集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油气资源精细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4 |
Thermal regime of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Tarim, Upper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Cratons, China |
邱楠生 |
邱楠生 |
Earth-Science Reviews |
本文总结了我国三大克拉通地区的热体制及其差异性。通过现今热流分布特征、10000米超深层地温、岩石圈厚度和岩石圈热结构等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渤海湾盆地、塔里木克拉通塔里木盆地和上扬子克拉通四川盆地热体制的差异。热史恢复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以来热流值从55~65 mW/m2逐渐降低为40~50 mW/m2;渤海湾盆地在晚白垩纪和中晚古近纪具有两期热流峰值为82~86 mW/m2和81~88 mW/m2,分别对应于华北克拉通两期破坏高峰;四川盆地晚震旦世到晚古生代地热状态稳定,热流值小于65 mW/m2,早二叠世末期受到峨眉山地幔柱热效应的影响,热流迅速升至最高为75~100 mW/m2,中生代以来热流值降低为60~70 mW/m2。本研究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形成和相态分布提供了地热学依据。 |
5 |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constrained by thermo-kinematic and its effect on shale gas preservation |
冯乾乾 |
邱楠生 |
Energy |
本文提出了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学解析的新思路,并以川东南丁山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例,揭示了差异构造演化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联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锆石(U-Th)/He和等效镜质体反射率等多种古温标开展了热演化史模拟,并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实验,重建了丁山地区燕山期以来的差异隆升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了页岩压力演化史,依据其在埋藏-抬升过程中的温压演化特征,定量表征了不同抬升阶段页岩含气量的变化。综合页岩及其顶板地层的裂缝发育特征、燕山期以来的差异构造隆升过程、压力演化和页岩气散失过程,建立了差异构造隆升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模式。 |
6 |
Geochemistry of Late Permian basalts from boreholes in the Sichuan Basin,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n extension of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
刘效妤 |
邱楠生 |
Chemical Geology |
本文利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明确了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二叠纪火山岩的岩浆源区特征,表明川西和川东地区二叠纪玄武岩具有OIB特征,均为峨眉山地幔柱的产物,揭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更广泛的空间分布。不相容元素特征显示,川东地区玄武岩相较于川西具有更浅的岩浆源区和更高的熔融程度。AFC模拟表明,四川盆地二叠纪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可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下地壳物质混染,川西混染程度显著高于川东地区。结合扬子板块古地理重建结果和岩石圈应力状态,建立了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在四川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四川盆地峨眉山玄武岩为地幔柱柱头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区域伸展背景的差异和岩石圈薄弱带的展布共同控制了玄武岩分布。 |
7 |
Geochemistry of formation waters from the buried hills in the Shulu Sag, Jizho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
蔡川 |
邱楠生 |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本文以中国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为例,利用地层水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地层水的成因以及水化学与油气保存的关系。束鹿凹陷潜山存在三种不同成因的地层水,分别代表不同的水动力环境和油气保存条件。第1类地层水与大气降水有关,代表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的开放环境,伴有超重稠油产出。第3类地层水为内生水,代表油气保存条件最好的封闭环境,伴有轻质油产出。第2类地层水介于两者之间,代表中等油气保存条件的半开放环境,伴有轻质油,中质油和重质稠油产出。基于原油类型与伴生地层水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水化学次生变化对束鹿凹陷原油品质和成藏过程的影响,并建立了束鹿凹陷潜山地层水成因、演化和流动模型来分析油气成藏过程。 |
8 |
中国大陆地区温泉分布的深部热背景 |
邱楠生 |
邱楠生 |
地质学报 |
本文通过收集中国大陆温泉数据,对温泉分布进行了分区,并从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和居里面深度等角度出发,揭示了温泉分布与深部热背景之间的联系。根据大地构造、区域地理和地热域分区结合温泉分布特征将中国大陆划分为西北、北方、青藏三江、扬子和东南5个温泉区。温泉的产生和温度受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事件控制,形成青藏~三江温泉区和东南温泉区内高温泉大量发育的特征。高温泉的形成分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大陆存在大量的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可作为未来地热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 |
9 |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detection in the deep Cambrian dolostones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Insights from borehole image and sonic logs |
赖锦 |
赖锦 |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塔里木白云岩裂缝广泛发育,但一直缺乏对应的测井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刻度常规成像测井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储层的裂缝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并揭示裂缝与次生溶蚀的耦合关系,以及裂缝发育与应力场匹配关系。 |
10 |
Geological-petrophysical insights in the deep Cambrian dolostone reservoirs in Tarim Basin, China |
赖锦 |
赖锦 |
AAPG Bulletin |
通过岩心、薄片结合地化分析等识别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4种成因类型:萨布哈白云岩,渗透回流白云岩,埋藏白云岩以及热液白云岩,然后岩心刻度常规和成像测井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白云岩储层的测井识别模式与准则,实现了单井有利储层测井识别与划分。 |
11 |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烃源岩受石炭系充填影响的研究 |
党文龙 |
高岗 |
沉积学报 |
本研究首次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孔洞中充填的石炭系泥岩进行了地质、测井和地球化学综合识别。根据单井泥岩发育和有机地化参数分布特征,将石炭系充填影响范围确定为距离风化壳顶面之下100 m左右,并在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中提出了一种剔除石炭系充填影响的方法。该认识提示在对奥陶系烃源岩,尤其是对靠近风化壳的奥陶系烃源岩地质与地化特征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扣除石炭系泥岩充填的影响,从而达到客观评价奥陶系烃源岩的目的。 |
12 |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规律模拟实验——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 |
屈童 |
高岗 |
岩性油气藏 |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同时具有陆源有机质及海洋有机质的贡献,且南海地区油气勘探已表明陆源海相泥岩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明确泥质沉积物沉积规律,利用沉积模拟实验,对泥质沉积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物源向浅海方向,沉积物的泥质含量呈整体增大的趋势;三角洲前缘斜坡-浅海沉积范围是泥岩发育的优势区域;地形坡度增大有利于泥质沉积物向深水区搬运,近海盆地的近岸地区是泥质沉积物堆积的主要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