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论文题目 |
第一 作者 |
通讯 作者 |
刊物名称 |
论文成果简介 |
1 |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ep Geothermal Field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
朱传庆 |
朱传庆 |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
基于地表热流和岩石热物理性质计算了四川盆地深部地热场,讨论了其控制因素,从地温场角度指出了油气和地热资源勘探有利区。四川盆地3000-9000m深部地温场呈现中部和南部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地热资源勘探,而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温度较低,有利于油气在相对较低的地层温度和地温梯度下的赋存。地温场的不均匀分布主要受沉积层和岩石圈厚度的控制。 |
2 |
The Heat Source Origi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Xiong’an New Area, North China, in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Igneous Rocks |
崔悦 |
朱传庆 |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
本文利用测井曲线计算未采样井的沉积层和火成岩生热率,利用有限元模拟,分析火成岩的分布及余热影响,定量计算了其对地壳产热的热增量,明确雄安新区地热资源的热源成因。认为火成岩侵入体至多在0.5Ma之后与围岩达到热平衡,其发育对热源影响有限,仅在牛驼镇凸起局部使热流增加约3.55mW/m2,为地壳产热提供了约12%的热增量。壳幔热流的热传导以及深大断裂引发的热对流,使实测热流值在凸起区变高,共同构成了雄安新区现今的地热状态。 |
3 |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dovician Formation Wat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ydrocarbons in Halahatang Depression, Tarim Basin, NW China |
徐同 |
朱传庆 |
Water |
塔北地区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地层水主要为高矿化度的CaCl2型水,垂向上矿化度与深度有弱的负相关关系,平面上地层水矿化度具有桑塔木尖灭线以北较高,而向尖灭线以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地层水的离子比例系数反应地层的封闭性较好。地层水的来源主要为古大气水和海水混合,既对岩溶储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又对古油藏造成破坏。造成矿化度“北高南低”的原因是上覆及邻区石炭系膏盐层内高盐度流体及桑塔木组盖层分布的影响。 |
4 |
Relationship Between Lateral/Basal Shear Stress Ratioand Structural Vergence of Thrust Wedges: Results From Analogue Model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Eastern Sichuan–Xuefeng Fold-Thrust Belt in South China |
周超 |
周建勋 |
Tectonics |
通过系统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首次揭示了:1)随着随着侧向/基底剪应力比值增加,冲断楔的构造指向可以逐步从前冲转向双冲、乃至后冲;2)川东–雪峰褶皱-冲断带上、下两个指向完全相反的冲断系统很可能是中生代北西向一次挤压的产物。我们的研究表明侧向剪应力是决定整个模型构造特征的重要因素,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只是影响模型边缘特征的次要因素。从三维视角(而非仅仅基于二维的库仑冲断楔理论)考量冲断楔的动力学机制可望能为所有类型的冲断楔提供普适性的成因解释。 |
5 |
A molecular biomarker for end-Permian plant extinction in South China. |
王春江 |
王春江 |
Geology |
为解决围绕二叠纪末陆地和海洋生物大灭绝同步性这一基本问题的持续争议,该文研究了中国南方煤山的海相二叠-三叠纪界线层型剖面(GSSP),获取了陆生高等植物三萜类衍生物—单芳脱-A-奥利烷的分子沉积记录,其在长兴期为一个连续的沉积记录,而在PTB界线之下的主要海洋灭绝层段快速结束。该类分子化石最可能代表了大羽羊齿属植物,因而这一极具植物分类特征的分子化石详细揭示了一种最独特的二叠纪植物灭绝的时间和速度,并提供了海洋和陆地生物同步灭绝的有力证据。同时,木质素酚的同步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干旱导致的灭绝不仅限于大羽羊齿属,也一定影响了赤道区华南微大陆的整个湿地植物区系。 |
6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 7 油组页岩层系 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
李彦录 |
吕文雅 |
地质科学 |
利用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 7 油层组陆相页岩层系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按地质成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 7 油层组页岩层系的天然裂缝可以分为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大类,其中构造裂缝主要包括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成岩裂缝主要包括层理缝、页理缝和收缩裂缝。不同岩性中的天然裂缝发育情况明显不同,致密砂岩中以构造裂缝为主,层理缝仅在粉砂岩和局部细砂岩中发育;页岩和凝灰岩中页理缝、层理缝和构造裂缝均比较发育。不同类型的天然裂缝主控因素明显不同,构造裂缝的发育主要受岩性和岩石力学层层厚控制;砂岩中层理缝的发育主要受碳质纹层、粘土矿物转化程度等因素控制;凝灰岩中层理缝的发育主要受刚性玻屑脱玻化作用的控制;页岩中页理缝的发育主要受纹层、TOC 含量和黄铁矿含量的控制。 |
7 |
冀北坳陷中元古界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
陈睿倩 |
陈睿倩 |
高校地质学报 |
冀北坳陷中元古界地层分布有广泛的沥青、油苗显示,说明该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生烃成藏历史。文章运用显微岩相学观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对冀北坳陷芦家庄和双洞古油藏进行了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研究表明芦家庄古油藏在中元古代和燕山期分别经历了大规模的油气成藏过程;而双洞古油藏则在燕山期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油气成藏过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两个古油藏在燕山期的油气成藏时间集中于185~150 Ma。 |
8 |
Composition of light hydrocarbons in Jurassic tight oils in the central Sichan Basin, China: Origin and source rock correlation |
卢晓林 |
李美俊 |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
本文基于川中公山庙、八角场及秋林-金华构造共16件轻质油/凝析油样品的轻烃组成及碳同位素分析,对沙溪庙组致密油成因来源进行了探讨。川中沙溪庙组原油主要分为两类,Ⅰ类油具有低甲基环己烷(MCH)指数和环己烷(CH)指数,低Mango轻烃参数K2,碳同位素值偏轻的特征,主要来源于侏罗系腐泥型烃源岩。Ⅱ类油具有高MCH指数和CH指数,高K2参数,碳同位素值偏重的特征,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腐殖型烃源岩。并且,两类油的分布明显受控于烃源岩的展布,对于沙溪庙致密油的进一步勘探,川中八角场以东应以Ⅰ类油为主,而以西则应以Ⅱ类油为主。 |
9 |
Petroleum Charging History of the Paleogen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Huangtong Sag of the Fushan Depression, South China Sea |
王欣 |
李美俊 |
Energies |
基于北部湾福山凹陷皇桐次凹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将其划分为三类原油。皇桐次凹内油藏在新生代只经历了一期充注,充注时间约为8-2Ma(中中新世末至上新世早期)。利用分子标志物示踪了皇桐次凹内不同原油的运移方向和充注路径,结果表明,在断层广泛发育的朝阳地区,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埋深较大的砂岩体可能是朝阳地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位于南部斜坡带之上的红光—美台地区,油气运移方向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永安地区原油运移方向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运移,表明永安油田的烃源灶位于西北部。因此,沿着油气充注方向,永安地区西北部和红光-美台北部是最有潜力的油气勘探区。 |
10 |
Por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lacustrine organic-rich shale from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Kongdian Formation in the Cangdong Sag, Bohai Bay Basin, China |
刘小平 |
刘小平 |
Petroleum Science |
本文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开展了地层条件下生烃模拟实验及烃产物、孔隙结构演化分析。结果显示热成熟度控制着有机质的转化、烃产物特征和孔隙结构变化。孔体积和特征比表面积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不同的演化阶段,生烃产物的滞排特征与地层条件下页岩孔隙的发育和演化密切联系。 |
11 |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various oil content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lacustrine shales: Insight from petroleum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from programed pyrolysis |
关铭 |
刘小平 金之钧 |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本文通过㪚失烃恢复和热解烃化学动力学分解重构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含油性进行了准确表征,结合高频层序格架下总结了阜二段页岩含油量空间非均质分布特征,探讨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微观孔隙结构等对含油性的影响,确定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基于矿物组成和沉积构造的岩相是阜二段页岩含油性非均质分布的主控因素。 |
12 |
The evolution of por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during thermal maturation in lacustrine shale pyrolysis |
关铭 |
刘小平 金之钧 |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
本文对渤海湾盆地东濮坳陷沙河街组页岩开展了地层条件下生烃模拟实验,利用多重分形理论探索了热演化引起的页岩孔隙结构变化及其非均质性演化特征。不同孔径道孔隙发育程度是引起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在热演化过程中,烃物质的生-排-滞过程影响着页岩孔隙发育特征,进而引起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