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情勇,男,江西省高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国际有机岩石学学会(TSOP)、国际煤岩学委员会(ICCP)、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等会员。担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20-2022年,担任TSOP Ralph Gray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23年,担任TSOP Ralph Gray奖评审委员会主席。2019年,获TSOP Ralph Gray奖。2020年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青年学者”。2021年入选“石大学者”优秀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1. 研究方向
油气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2. 研究兴趣
[1]. 富氦天然气富集成藏机制;
[2]. 煤岩气;
[3]. 古老沉积物的显微组分成因和演化(有机岩石学);
[4]. 非常规页岩油气富集机制;
[5]. 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
[6]. 碳中和与碳封存;
[7]. 古海洋水化学的演化和富有机质沉积的成因;
[8]. 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及地质意义;
[9]. 烃源岩评价与油气源对比。
3. 招收研究生类型
[1] 博士生:地质学;
[2] 学术型硕士生: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兼职);
[3] 专业型硕士生:资源与环境。
4. 招生要求
[1]. 诚实守信、为人正直、作风踏实、勤奋刻苦、身心健康、人际关系融洽;
[2].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扎实的英语基础、文献阅读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5. 人才培养理念
[1]. 能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学术和工作;
[2]. 因材施教,鼓励学术自由探索;
[3]. 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4]. 尽我所能,提供与国内外学者合作交流的机会。
6. 联系方式
E-mail:qingyong.luo@cup.edu.cn/luoqingyong1987@foxmail.com
办公电话:010-89739102
7. 社会兼职
[1]. 2023年,担任TSOP Ralph Gray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2]. 2020-2022年,担任TSOP Ralph Gray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3]. 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4]. 中国世界石油理事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5]. Petroleum Science副主编;
[6]. 天然气地球科学杂志青年编委。
8. 教育经历:
[1]. 2012/10-2013/09,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 2008/09-2014/0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博士;
[3]. 2004/09-2008/0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工程,学士。
9. 工作经历:
[1]. 2021/07-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2]. 2016/07-2021/0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
[3]. 2014/07-2016/0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讲师。
10. 主讲课程:
[1]. 《有机岩石学》,研究生理论课程;
[2]. 《地质学前沿研讨课》研究生学位课;
[3]. 《油气地球化学》,本科生理论课程;
[4]. 《普通地质实习》,本科生实践课程。
11.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2472176,储层固体沥青光性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热演化特征---来自黄金管热模拟实验的启示,2025/01~2028/12,在研,主持;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煤岩显微组分化学结构及生烃定量评价,2024/10~2026/10,在研,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2122016,有机岩石学,2022/01~2024/12,在研,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1773031,中新元古界海相烃源岩中原沥青的成因机制和演化特征,2018/01~2021/12,在研,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41503028,上扬子东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笔石有机质对埋藏有机碳的贡献及其地质意义,2016/01~2018/12,结题,主持;
[6]. 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氦气来源精细识别及评价参数体系研究,2022/01~2026/12,在研,主持;
[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盆地氦气资源成因及富集有利区评价,2020/08~2020/12,结题,参加;
[8]. 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603102,超深层环境油气生成与烃源灶有效性评价,2018/05~2021/12,在研,参加;
[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横向课题,RIPED-2017-JS-314,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黑色岩系岩性组合及含气性,2017/08~2018/07,结题,参加;
[10].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横向课题,CCL2015RCPS0145RSN,被动陆缘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其对成藏控制作用研究,2015/07~2017/08,结题,参加;
[11]. 重庆市,地质调查评价项目,ZX20140316,《重庆富有机质页岩生烃潜力与富集条件评价研究》,2014/09~2016/06,结题,参加;
[12]. 重庆市,重大科研项目,CQGT-KJ-2012-1,《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评价技术与核心区优选》,2012/05~2015/12,结题,参加;
[13]. 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选区项目课题,2009GYXQ15-09-07,《西北区中小型盆地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选区》,2011/01~2012/12,结题,参加。
12. 代表性论文
[1] Qingyong Luo, Fariborz Goodarzi, Ningning Zhong*, Nansheng Qiu*, Xiaomei Wang, Václav Suchý, Imran Khan, Xiaowei Zheng, Bei Liu, Omid H. Ardakani, Ye Zhang, Dahua Li, Jin Wu, Zilong Fang, Ruitan Shi, Christian B. Skovsted, Hamed Sanei, Yaohui Xu, Jia Wu, Wenxin Hu, Guoqiang Duan. Dispersed organic matter from pre-Devonian marine shales: A review on its composition, origin, evolution, and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prospecting. Earth Science Reviews, 2025, 261: 105027.
[2] Lu, M., Duan, G., Zhang, T., Liu, N., Song, Y., Zhang, Z., Qiao, J., Wang, Z., Fang, Z. and Luo, Q*. Influences of paleoclimatic changes on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mechanisms in freshwater and saline lacustrine oil shales in China: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Earth-Science Reviews, 2025, 262: 105061.
[3] Luo, Q., Zhang, L., Zhong, N., Wu, J., Goodarzi, F., Sanei, H., Skovsted, C., Suchý, V., Li, M., Ye, X., Cao, W., Liu, A., Min, X., Pan, Y., Yao, L., Wu, J. Thermal evolution behavior of the organic matter and a ray of light on the origin of vitrinite-like maceral in the Mesoproterozoic and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s: Insights from artificial matu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21, 244, 103813.
[4] Luo, Q., Fariborz, G., Zhong, N., Wang, Y., Qiu, N., Skovsted, C.B., Suchý;, V., Hemmingsen Schovsbo, N., Morga, R., Xu, Y., Hao, J., Liu, A., Wu, J., Cao, W., Min, X., Wu, J. Graptolites as fossil geo-thermometers and source material of hydrocarbons: An overview of four decades of progress. Earth-Science Reviews, 2020, 200, 103000.
[5] Luo, Q., Hao, J., Skovsted, C.B., Xu, Y., Liu, Y., Wu, J., Zhang, S., Wang, W.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ptolite-bearing sediment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rmal maturity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18, 195, 386-401.
[6] Luo, Q., George, S., Xu, Y., Zhong, N.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oproterozoic Hongshuizhuang Formation from north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rmal maturity and biological sources, Organic Geochemistry, 2016, 99, 23-37.
[7] Luo, Q., Zhong, N., Dai, N., Zhang, W. Graptolite-deri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s (Upper Ordovician–Lower Silurian) of southeastern Chongqing,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as shale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16, 153, 87-98.
[8] 罗情勇, 钟宁宁, 李美俊, 吴进, Khan Imran, 张烨, 陈清, 叶祥忠, 李文浩, 纪文明, 刘安吉, 郝婧玥, 姚立朋, 吴嘉. 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沉积岩显微组分分类、成因及演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3, 44: 1084-1101.
13. 荣誉奖励
[1]. 202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8)
[2]. 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8)
[3]. 2022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2年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
[4]. 2020年,第12届全国石油地质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获“青年优秀论文奖”
[5]. 2019年,国际有机岩石学会Ralph Gray奖
[6]. 2018年,第11届全国石油地质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获“青年优秀论文奖”
[7]. 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8]. 2017年,第16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获“青年优秀论文奖”
[9]. 201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0]. 2015年,第15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获“青年优秀论文奖”
14. 实验平台和学生培养
负责有机岩石学实验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支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发表文章,所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发表SCI、EI检索论文多篇,多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和优秀毕业生等奖励。欢迎对研究方向感兴趣的考生联系报考或保送,同时欢迎高年级本科生联系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