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相互交叉,挖掘学科的交互发展生长点,《沉积岩石学和层序地层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朱筱敏教授邀请了本校地质系、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地球物理学院和北京诺克思达石油有限公司的地质和地球物理专家,以“地震沉积学”为主题,开展了教学科研研讨活动。研讨会于2021年4月22日下午在第四教学楼101举行,来自地球科学学院和地球物理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认真听取了6位专家的报告。此次研讨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者既可以在会场聆听专家的报告,也可以在线上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在线学习,线下会场座无虚席,线上听众最高可达170余人,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研讨会邀请了6位报告人,他们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第一位报告人是北京诺克思达石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力辉,他从高频层序控制下的构形属性和反演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地震沉积学的技术进展,提出地震构形是地震技术在时空维上(古空间)呈现的沉积体系的结构和形状的观点,强调地震沉积学的基础是基准面的解释,介绍了水浸式自动追踪流程在构造层序解释中的创新应用及地层切片在断裂系统解释中的新应用。第二位报告人是北京诺克思达石油有限公司专家冯建祥,他认为振幅是关于波阻抗和厚度的函数,因而在不同观测尺度地层有不同的响应,通过实例表明基于合成记录的人工智能AVFI是有效的反演方法,并且可以用于远井区的预测。接下来,是本校地球物理学院的黄捍东教授,针对储层薄、变化快的复杂储层介绍了地震相控非线性反演和叠前地震多参数反演的方法,其中地震相控非线性反演技术不再过分依赖井信息的控制,而是强调在层序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的宏观控制表征储层的微观特征。第四位报告人是本校地球物理学院的曹思远教授,从地层调谐、高精度时频和高分辨处理等多个角度对地震资料解释中常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辨析,表示同相轴的增多和减少都是高分辨处理的结果,减少的原因在于弱旁瓣效应的降低,地震资料解释中高分辨、高保真和高信噪比提取是关键。第五位报告人是本校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的岳大力教授,认为现在的研究中,单纯的分频地震属性研究缺少对不同频率的综合应用以及围岩的影响都对最终研究结果有干扰,因而有必要开展基于智能融合的砂体预测;RGB分频单属性融合图一般为定性或半定量的属性图,基于SVM的分频单属性智能融合图可以做到定量展示,RGB和SVM两种属性图可以结合使用达到相互校验的目的。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本校地质系的董艳蕾副教授,从研究领域的进展、配套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地震沉积学的发展做了总结汇报。
地球物理学院陈小宏教授、地质系金振奎教授、周子勇教授、鲜本忠教授及近50位同学参加了本次线下研讨会,并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研讨会本着相互尊重、学科交互、学术自由、增进友谊、相互促进的出发点,大家畅所欲言,与会者一致认为收获颇丰,期待教学团队经常开展这样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共同为中国的沉积学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事业添上我校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