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邱楠生教授研究团队在沉积盆地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温压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Precambria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system of Gaoshiti-Moxi block in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of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发表在地学著名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上。论文通讯作者为邱楠生教授,第一作者为我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刘雯,其余作者徐秋晨、刘一锋均为邱楠生教授团队博士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球科学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Precambrian Research》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区TOP期刊,拥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期刊重点出版地球和临近行星早期组成、结构以及演化相关的前沿科学报道,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4.657。
沉积盆地温压场是研究油气成藏过程的关键参数,对于海相地层而言,尤其是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其温压场研究一直是地学领域的难题。该论文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高石梯-磨溪构造带震旦系灯影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在现今温压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古温标并结合流体包裹体、盆地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重建了温压场演化过程。其中高石梯-磨溪构造带热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晚震旦世到早二叠世,热体制较为稳定,大地热流值低于65 mW/m2;(2)中晚二叠世,受到峨眉山地幔柱热效应以及地壳拉张作用的影响,热流值迅速升高,出现热流高峰(75–100 mW/m2);(3)中生代至今热流值逐渐降低至现今值(60–70 mW/m2)。灯影组地层压力演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三叠纪开始出现超压;(2)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剩余压力缓慢升高;(3)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末期,伴随地层快速埋藏,剩余压力明显升高 ;(4)晚白垩世开始,受到盆地抬升与气藏侧向运移的影响,剩余压力逐渐降低,新近纪末期地层压力变为常压。该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四川盆地早期的形成与演化、明确灯影组油气成藏关键期、确定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块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69013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7-003)和北京市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Z171100001117163)的联合资助。
有关该研究的详细内容请参阅: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9268183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