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至24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赴大凉山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米尔村展开社会实践,本次社会实践入选“青年服务国家”2018年首都大中专暑期社会实践百强团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学智的指导下,辅导员姚梦竹和杨晟颢带领学生骨干开启了这次圆梦之旅。实践团前往米尔村小学开展支教活动,穿插入村调研、学生家访、地质考察等几大部分,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铁人精神在大凉山留下了希望,在为当地孩子带来知识和帮助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们也让自己得到了历练和成长。
本着“青年服务国家”的初衷,实践团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试图通过亲身实践,还原大凉山标签下最真实、最直接的模样,社会实践以禁毒防艾变形记、双创精准双扶贫为主要内容,希望通过青年学子的亲身调研给大凉山脱贫攻坚助力。
实践团前期通过地心引力公众号发送募捐推送,号召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与此同时,积极利用线下渠道,通过搭建帐篷、张贴海报等形式让本次实践在校内广泛宣传。石大师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助衣物、文具、书籍等,实践团为孩子们购买文具礼盒、水杯、书籍等,统一寄往西昌,由当地团队成员负责接收。募捐活动受到王铁冠院士等近百位老师、同学的积极响应,共募捐到书籍2箱,衣物14箱,全部快递发往大凉山。
38小时的车程,从北京一路南下,从白天到黑夜,实践团成员追逐着梦想,怀抱着希望,7月17日凌晨2点终于抵达西昌。到达西昌之后,成员们克服疲惫,乘坐面包车驰骋在无垠苍穹之下的山路中。蜿蜒而上,在六小时的颠簸之中到达了群山之巅,这是心之所向——普格县米尔小学。
7月18日,实践团在米尔小学举行捐赠仪式,“大凉山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你们的物质生活没办法和城市里的孩子们相比,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这茫茫大山中走出去,去打破这群山的限制。”地学院党委副书记、带队教师周学智如是说到。实践团还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米尔小学建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希望通过持续性的关注和努力帮助大凉山的孩子们更多地走出大山,看看山外的世界。
19日,圆梦大凉山社会实践团在米尔小学开展了趣味小课堂,由不同的实践团成员分别为大凉山的孩子们带来了禁毒防艾、中华诗词、中国梦、基础物理实验、手语、舞蹈等趣味小课堂。在实践团的组织下,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也顺利开展。
20日,实践团入村家访。在这个因为交通不便而与外界缺乏交流的地方,大人小孩还保持着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善意。在家访中实践团了解到,村落里从未走出过大学本科生,大部分孩子在完成小学以后都会辍学,九年义务教育因为各种原因在这里出现了部分断层。孩子们的日常食物是山上采来的各种野生蘑菇和出产很少的蔬菜。因为紫外线的原因,大人小孩皮肤都被晒成古铜色。
21日,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地质状况,深入探寻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实践团成员结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技能,展开对米尔村的地质踏勘,通过实地对村落周围的露头进行查看,采集了相关岩石样本带回了北京,准备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开展进一步研究。
22日,实践团分成2支小队分别由学生带领入村进行二次调研。在调研中实践团成员通过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禁毒防艾教育、留守儿童、平均家庭收入以及主要的收入来源等情况。
大凉山普格县米尔小学地处群山之颠,去县城只有一条随时可能断路的乡村土路,在一个早晚温差很大,却离星星很近的地方,这里的孩子还保有着一种质朴与纯真。在大凉山,实践团成员看到山路上背煤的女孩,背篓里背着弟弟妹妹依然坐在课堂里的女孩,还有独自承担家庭农忙重任的男孩。在特意设置的心愿墙上,盛开着一朵朵灿烂的梦想之花,它就在那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向前。
实践团通过调研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留守儿童以及禁毒防艾教育等情况,发放捐赠的物资,顺利开展禁毒防艾防艾、中华诗词、中国梦、趣味物理实验、手语等小课堂,同时结合专业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等活动,一定程度上开拓当地学生的视野,缓解其学习生活的物质压力,提高当地居民地质灾害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团的力量很微小,带来的改变也很有限,但这一丝微小就像黑夜中的一丝光亮,终会照亮一方狭窄的空间,带来光与温暖。青年服务国家,地学院学子一直在路上。
大凉山社会实践团成员:
指导老师:周学智 姚梦竹 团长:杨晟颢
实践团成员:刘欢 刘鑫 隆辉 张奇辉 王禹尧 刘姝宁 王迎 高嘉洪 吴淳 刘艺璇 崔映坤 张阿斯力·阿德贝亚提 宋逸辰 王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