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李一超,在龚承林教授指导下,与中海油深圳分公司邱欣卫博士、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H. Tim Breitfeld博士、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Jocelyn Barbarand教授和Christophe Colin教授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Provenance history of the ea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margin》发表在地学领域著名期刊《GSA Bulletin》上(见下图)。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博士生李一超,通讯作者为龚承林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地球科学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GSA Bulletin》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中科院一区top和JCR Q1期刊,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五年平均影响因子为4.1。
李一超博士等人发表在《GSA Bulletin》2024年第11/12期的研究成果。
作为西太平洋俯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陆缘自中生代以来发生了基底再活化、华南沿岸山脉隆升、古南海消亡以及南海扩张等重要地质事件。华南陆缘整体经历了由安第斯型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的转换过程,对华南陆缘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对于珠江口盆地东部前新生界沉积岩的地质发现,填补了华南陆缘前新生代沉积记录的缺失。珠江口盆地东部连续的沉积记录是解译华南陆缘由构造动力过程的重要突破口。研究团队识别了珠江口盆地东部独特的“由繁到简”的锆石U-Pb年龄变化规律(见下图),建立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关键物源变化与华南陆缘演化的成因关联,揭示了华南陆缘从古太平洋期、古南海期到南海期的3阶段构造动力过程。白垩纪华南陆缘东部处于古太平洋构造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弧前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华夏地块加里东期基底和燕山期岩浆弧;古新世-始新世华南陆缘东部处于古南海构造期,古南海俯冲致使华南陆缘形成拉张环境,裂陷盆地沉积物来自于盆内基底;渐新世至中新世华南陆缘东部处于南海构造期,南海扩张促使华南陆缘进入拗陷环境,拗陷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盆外远源。研究成果对深化认识华南陆缘由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的转换过程与动力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珠江口盆地东部陆丰凹陷上白垩统-下中新统及其潜在盆外物源区(灰色阴影标注)锆石U-Pb年龄谱图。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100)和中海油科技项目(CCL2020SZPS0168)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B375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