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我国著名石油地质专家、碳酸盐岩沉积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原地科系教授冯增昭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在冯先生离开我们百日之际,4月14日上午,地球科学学院在地质楼1105会议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冯增昭先生追思会。冯先生生前的学生、同事、好友等百余人共同追忆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治学精神,为学为师之道。缅怀老先生奋斗的一生,执着的一生。追思会由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姜福杰主持。
追思会伊始,与会人员全体肃立默哀,向冯增昭先生致以哀思。随后观看了冯先生生平介绍的视频。线上的国际友人《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副主编Shanmugam教授(美国)、Santanu Banerjee教授(印度)和Robert V Burne教授(澳大利亚)等相继发言,他们追忆了与冯先生共事的情景,同时对冯先生的贡献给与了高度评价和赞誉。线下,地球科学学院金振奎、朱筱敏、庞雄奇、鲜本忠、吴胜和等老师,长江大学何幼斌,校期刊社杨雷主任、郑秀娟、王媛,学校离退休工作处杨恒民处长,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彭勇民,退休教师吴元燕,学生代表以及冯先生的长子冯钟葵等先后发言,王贵文院长代表学院全体师生表达了对冯先生的怀念和敬仰。参会人员分别以冯先生学生、同事、亲人的视角,追忆先生心怀热爱、胸有理想,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学,日复一日地为梦想而耕耘的光辉一生。
冯先生73岁创办《古地理学报》,86岁创办《古地理学报(英文版)》,87岁发起筹建国际古地理学会,坚持近10年后终偿所愿,成立我国地质学领域惟一国际性学术组织,将中国古地理学的学术影响力推向世界。冯先生自1951年提交入党申请书,整整42年,坚持入党,矢志不渝,对党和国家的信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渴望,一幕幕如珍贵影像般浮现眼前,无不令人动容。
冯增昭先生倾其一生做到了信仰坚定、潜心育人、心系学科、矢志奋斗。“冯增昭精神”激励着我们以老先生为榜样,矢志不渝,接续奋斗!
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斯人已逝 精神长存!
附:
——冯增昭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
庞雄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今天是2023年4月14号,也是冯增昭老师离开我们整整100天的日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在地质楼举办冯增昭教授追思会并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对此我表达深深感谢。自从我1978年跨入中国石油高校的大门,我就知道了冯增昭老师的名字,可以说是冯老师科学研究的一位小粉丝。1996年我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并担任党总支书记和副院长,那时候冯老师已经超过60岁但正在忙着筹办古地理学报;2005年我到学校担任副校长,主管期刊社,冯老师正在全力以赴筹办国际古地理学会。冯老师没有给我讲过课,但在我心中就像一束光、一盏灯,一杆旗,引导我们前行。冯老师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冯增昭精神,冯增昭精神这五个字我最早是从他的弟子金振奎教授那里听到的,后来在很多场合经常听到一些校外的老师和同事们讲到。何为冯增昭精神,我也没有了解到它的全部,但从与冯老师相识-相处-相知的近四十年的时光里,我感受到冯增昭精神至少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第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冯增昭精神的力量源泉。我第1次见到冯老师是我研究生毕业不久后的上世纪80年代,我的导师陈章明老师带我从大庆石油学院来北京调研,那时冯老师已经快60岁了。业内人都知道冯老师非常积极入党,但有好几次都没有通过,陈章明老师知道他最近的申请又没有获得通过,开玩笑地问他以后是否还想申请入党。冯老师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说:“那是肯定的。这次不能,还有下次,下次不能还有下下次。我这一生就认准了共产党这个门,我是一定要进去的。其它的门,再多的人找我,我也不会进去”。最后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説:“我知道我身上有毛病,我需要不断地改正”。再后来又一次,我的导师带着我们到北京见到冯老师又问起他入党的事,他高兴地自豪地回答说:“我已经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他那种孩子般的微笑、心满意足的喜悦、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我敢说是任何高水平的演员都无法表达出来的。
第2,“热爱地质事业-热爱古地理研究”是冯增昭精神力量的现实表现。冯老师热爱地质事业、热爱古地理研究是学术界所有的同行们都知道、都认可、都能够体会得到的。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赴在学习和工作上,如果不在野外,就一定在办公室或去办公室的路上;他对自己,对自己的弟子和同事以及员工们同样要求严格:要求他们能像自己一样学习和工作。我听到最多的、体会最深的、印象最清的冯增昭精神也主要是这方面的故事:有些人谈论冯增昭精神,主要用来表达他们对冯老师爱岗敬业的感动和崇敬;还有一些人谈论冯增昭精神,主要用来表达他们对冯老师严格要求的怨气和受不了;可能还有一些人谈论冯增昭精神,可能主要用来表达对冯老师“只要工作不要生活”的难以理解。但不管哪一类人,他们在谈论冯增昭精神时都回避不了对冯老师热爱工作、忘我工作、拼命工作、踏实工作的肯定。正是这种非常人所为才使得“冯增昭精神”难能可贵。
第3,“搭建交流平台-服务社会发展”是冯增昭精神永垂不朽的见证和生命力。冯增昭不仅自己热爱地质事业、热爱古地理研究,而且不遗余力地去搭建相关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和鼓励更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研究,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服务。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古地理学中文版和英文版杂志,我説的十分艰苦的条件是创办初期冯老师自己去找人写论文、自己编辑修改、自己找钱出版、自己找人发行。为了使杂志获得刊号,他自己联络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给上级写信、给总理写信,反复陈述创办杂志的意义。此外,为了创建国际古地理学会,他坚持奋斗近10年,直到去世前一年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非一般常人的毅力、没有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没有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无限期盼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冯增昭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冯增昭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它会随中英文版《古地理学报》、国际古地理学会一起长留人间,并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随祖国强大而发展、随我们代代相传而兴旺。
在今天的追思会上,国际古地理学会和英文版古地理杂志的三位外国教授和副主编通过线上发言的方式对冯老师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追思,他们对冯老师的评价远远地超过了我们曾经有过的相像。他们把能够想象得到的所有的美好词句用生动的故事和大量的事实予以科学的阐述,概括了冯增昭教授对地质学,尤其是对古地理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同时表达了他们对冯增昭教授的崇敬、热爱和思念。冯增昭精神起源于中国石油大学,但它造福全人类,必将对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交流、对地质科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冯增昭精神永垂不朽。
《对面走来一位老人》
郑秀娟,《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对面走来一位老人,
步履蹒跚依稀是您。
脑海中恍恍惚惚,
睁大眼睛仔细辨认。
您已在云端,
对面的老人不是您。
天堂里也该有古地理,
您是否还在快乐追寻?
对面走来一位老人,
我知道那不是您。
您是在云端含笑俯视中国大地,
古地理学前进的道路上您在指引。
严谨认真把数据核准,
每个图表都力求把地质真实逼近,
执着地探寻寒武奥陶,
其他层系待后人。
对面走来一位老人,
我多么希望那会是您。
只是时间有点不近人情,
从不吝惜大写的人。
用生命书写沉积古地理传奇,
留下丰碑激励后人。
肉体可以从人世间消逝,
奋斗不息的灵魂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