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工之家建设的历史回顾
1983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首次提出吧工会组织建设成“职工之家”。1984年5月1日,全总作出《关于重视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决定》,同时提出了建设“职工之家”的六条标准,1990年5月3日,全总再次做出《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指出这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常抓不懈,常建常新。1990年3月10日,北京市教育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建设教职工之家活动意见》,提出建家活动的七项原则:(1)围绕学校中心工作,(2)党政工齐抓共建,(3)以教职工为主体,(4)常建常新,(5)维护智能,(6)小家建设,(7)自身建设
二十三年来,经过几代工会工作者的努力,组建了大小不同、风格各异“教职工之家”,创造出许多宝贵经验,例如:建家的三个结合原则,即:建家工作与工会智能相结合,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建家与教职工素质教育相结合,成为教职工展示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建家与工会自身的发展相结合,使教职工之家成为树立和提高工会形象的品牌。
职工之家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家”的内涵是福利之家;在当时商品经济欠发达和生活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工会通过购买、发放紧俏商品为职工谋得实惠,维护了教职工的经济利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建家多是活动型的,工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履行教育、培训、参与、维护职能。教职工再接触中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工会的温暖,密切了党群关系。
第三阶段,本世纪初,提出建维权之家,突出了工会的维护职能。通过校务公开、教代会等形式把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落实到实处。同时,网络教职工之家的建设,扩展了维权之家的时空,建家走上了信息快速道,教职工再“共存、共享和共有”中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
可见,建家的内涵、形式在不断地与社会发展同步,建家工作也与时俱进,常建常新。
2.建家理念与法则
建家的目标是吧工会建成教职工满意的“家”,建家的过程就是唤起教职工对学校的热情、对工会的依恋、对事业成功的欲望、对生活幸福的追求。因此,“建家”理念对建家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建家的个性与共性
家的共性是指“教职工之家”的标准,不同级的家有不同的标准。标准构筑了一个平台,所有的家都向着标准努力,都要在一个平台施工,家的个性是指工会的家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例如:北大模式、清华样板、人大风格、师大特色等。随着家的标准的提升,建家的水平是螺旋式上升的,载更高一级平台上,家的个性也会越来越鲜明,建家的特色也会群英斗艳。因此,上级工会的责任是宏观调控,在不同的时期制定出不同的建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