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30年3月9日,1996年3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退休。至今,已度过了我退休后的晚年生活16年。党中央号召老年人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认为要实现这个要求,至少需要创造五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豁达的心态、精神的寄托、科学的生活。十六年来,我尽力创造这五个条件,以使我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今年正值老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英明制度建立30周年,为了永远不忘党对自己的恩情,特写出这篇文章,向党汇报我是如何乐在晚年的。
晨练之中其乐滋滋
健康的身体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首要条件。老年人要保持身体健康,除了科学的生活,包括合理膳食、动静平衡、寢食有节、力戒烟酒等等之外,运动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我因为从二十几岁青年时,就开始了早晨锻炼身体的活动,所以到老年时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习惯。因此,这十六年我还是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到八点半到户外进行晨练一个半小时。由于不上班了,所以比退休前晨练的活动时间加长了,达到一个半小时了。我的晨练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开始是准备活动约半小时,主要是徒手体操,把“混身上下”,从头到脚都活动开来;中间阶段是晨练的核心,慢跑半个多小时,约2000米,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是整理活动阶段,接近半个小时,主要是进行慢节奏的如深呼吸、拍打身体一些部位等活动,以使身心放松下来。每天晨练完,身体微微出汗,全身血气畅通,人感觉到心旷神怡,非常舒服。这时,歌唱一首《黄河颂》,脸露笑容,老年人的乐观向上心态,尽现无遗。然后“倒行”走回家,行进中从心底里感到乐滋滋的。
笔耕之中其乐陶陶
精神的寄托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条件。老年人精神上有了寄托,才能够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乐趣所在,从而勤动脑、少烦恼,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利于健康长寿。那么,我的乐趣所在何处?我应该将精神寄托在哪里?我一直对写作感兴趣,因此,十六年来我就把我的精神寄托在“笔耕”上。于是,写书就成了我退休后的“所为”。我一般是上午进行写作,大约三个小时。开始时,不会用电脑,就用笔在稿纸上写。后来,学会用电脑了,就用电脑进行“笔耕”。我自1996年开始,边学边著,先后出版了:科技专著《冰区海洋石油钢结构工程力学》、《模糊概率断裂力学》、《冰区海上结构物的可靠性分析》、《油气长输管线的安全可靠性分析》、《海洋石油工程》(上、下册)等5部6本,共361万字;英文机械学科教科书《Mechanism Design》和《Design of Mechanical Elements》2本,共153万字;人文科学著作《论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及《寄语大学生》2本,共30万字。其中,获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奖励项目3部。此外,还有时给有关期刊写点文章。写作过程中,边写作、边探索研究,感到趣味无穷;出版后,有了读者,甚至获奖,自己手捧着书,真是其乐陶陶。
学海之中,其乐悠悠
这里“学海”指的是做学问。我从青少年时期就喜欢做学问,及至参加工作之后,尽管我在担任机械系领导工作的31年和任副校长的8年期间,行政工作繁重,但是,我仍坚持讲课、做学问。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我更喜欢做学问了。因此,我就选它作为我的精神寄托的另一方面,以在浩瀚的学海中为乐。
退休后,我做学问有四个渠道,其一是阅读报刊、其二是结合著述、其三是审阅稿件、其四是电脑查找。一般我是在下午午休起床后进行,大约三个小时。订的几份报纸,再加上《石油学报》、《石油矿场机械》、《中国海上油气》、《中国海洋平台》等期刊,看不过来。执笔写书时,要边写边学;审阅稿件时,要先学后审;有问题解决不了,还要到电脑上去查找。就这样,学了问,问了解,不断反复循环,乐在其中了。以审阅稿件为例,电脑给我发过来稿件,我先“学”,再“问”,提出问题。在此做学问过程中,我进行了“充电”,得到了知识更新。然后,我写出审查意见,又是一番“笔耕”。如此循环不已,《中国海上油气》、《石油学报》、《海洋工程》、《Ocean Engineering》(英文版)等几种刊物的审稿经常不断,每逢在电脑上写完一篇审稿意见书,的确感到其乐悠悠。
交际之中其乐融融
这里,“交际”指的是人际交往。我平时愿意人际之间彼此交往,喜欢交朋友,尤其是愿意与年轻人接触。退休前作教师,教书育人,我愿意与青年师生沟通,特别是喜欢和我培养的研究生谈心,以人际交流为乐,感到这些人间交往,其乐融融。退休后,环境条件变了,怎么办?正好“得天独厚”,学校又给我创造了条件。退休后,学校一直让我担任学校机电学院的教学专家组组长,直至2008年;其后至2011年,又让我担任了学校的教学专家组组长。这么一来,我又有了与年轻师生接触的机会了。专家组成员需要听教师讲课,在课堂内外,我就有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听课后,要给教师反馈意见,又为我创造了与教师沟通的条件。这样一来,我能够经常与学生、教师交谈,虽然早晚奔波昌平,辛苦一点儿,但是,仿佛我又回到了当年教书育人的岁月,乐哉!乐哉!在与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们之所“想”;知道了他们之所“急”,于是,根据我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体会,我在2009年写出了18万字的《寄语大学生》一书出版。此外,也给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出版的《关心下一代丛书》,写了几篇文章。当我看到这些读物时,心里感到其乐融融。
2011年,我的老伴去世了,我的子女不在身边,我成了孤独一人。我擦干了眼泪,继续坚持我的“晨练”、“笔耕”、“学海”、“交际”。我想,我应当让我老伴在九泉之下,仍能分享我的这些晚年之乐。尽管我的和谐家庭中缺少了老伴,但是,我每天与“计算机”、“充电机(更新知识的书刊)”、“电视机”为伍,我的家庭中有了“三机”这几个朋友,再也没有孤独感了。虽然,家庭环境变了,但我仍然还要保持乐在晚年。
综观上述,我所作所为都是在党的教育下,在党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指针引导下实现的,党的恩情,永不能忘。但是,与很多老年人相比,我还做得很不够,有很大差距。2012年是老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北京市教工委开展了“老有所为、乐在晚年”先进事跡的宣传学习活动,我应该要很好地向这些先进人物及事跡学习,使我这个82岁的老朽之夫,再“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