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1)企业简介
中国特检院围绕“保安全、促发展”的初心使命,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履行公益职责,引领行业进步,在守卫特种设备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组织科研攻关。累计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46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省部级和行业协会奖励305项,解决了一系列全国性、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立学科团队基础研究、科创团队应用研究、科创公司成果转化的"三位一体"完整创新链条。“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加速建立。承担ISO锅炉和压力容器、ISO声发射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牵头制定无损检测领域等国际标准9项。
支撑安全监察。受总局委托,参与特种设备有关立法工作,组织研究起草安全技术规范47项,组织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450余项,不断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法规标准体系。配合总局开展事故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全国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技术体系,指导地方构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技术体系。
提供公益服务。一是切实做好重大安全保障。围绕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大型企业和高风险设备等"三大一高"重点领域,切实做好特种设备安全保障。高标准完成党的二十大、建党百年、国庆70周年、G20峰会、北京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和西气东输、川气东送、西氢东送、神舟十四、核电站建设、环球影城、卡西姆电厂等重大工程安全保障任务。全力做好汶川地震、南方雪灾、郑州特大暴雨、青海玛多地震等灾后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二是深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立高原能效测试实验室,完善援青援疆长效机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等地区中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三是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始终瞄准特种设备前沿高端领域,开创了诸多行业先河。自主研发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在大型石化成套装置中推广应用,消除大量安全隐患,累计为企业降本增效数百亿元。
中国特检院将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落实总局各项决策部署,继续履行"保安全、促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打造特种设备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建设成为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国内权威、国际一流技术竞争力的国家级特种设备检验机构。
(2)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热能工程 |
车畅 |
向勇 |
调峰锅炉四管失效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加热炉节能增效与减排 |
刘岑凡 |
张永民 |
典型危化品工艺反应失控机理与全流程仿真分析 |
1 |
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管路冲蚀 |
穆丽静 |
王娟 |
基于CFD和降阶方法的复杂压力管道冲蚀场重构方法研究 |
1 |
4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多相分离技术与装备 |
李翔 |
陈建义 |
新型储氢气瓶材料氢相容性及质量检测评价 |
1 |
5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燃烧技术 |
笪耀东 |
张永民 |
特种设备碳足迹管理 |
1 |
6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锅炉技术 |
陈彦泽 |
王娟 |
低温LNG储罐检测与完整性管理 |
1 |
2. 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
(1)企业简介
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前身为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由中国石油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7月共同出资组建。2021年4月,中石油股权由国家管网集团收购,公司整体划转至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负责陕京管道输配气系统的运营管理,主要包括陕京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大唐煤制气北京段等。拥有管道资产总里程5584公里(管理里程4738公里),设计管输能力约800亿方/年。配套建有大港、华北两个储气库群9座储气库,最大调峰供气能力4000万方/日。气源为长庆天然气、塔里木天然气、中亚天然气、大唐煤制气、中俄天然气、中石化来气。供气范围覆盖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三省一市一区。
陕京管道作为首都“城市供气生命线”,位置特殊,责任重大,北京市超过95%的天然气由陕京管道输送。多年来,公司切实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责任”,坚定践行“奉献陕京、保障首都”的核心价值理念,自1997年陕京一线投产以来,公司累计输送商品天然气6478亿方,为沿线70多座城市、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约1.3亿人带来了绿色发展红利。公司先后完成北京奥运会、APEC会议、国庆70周年以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天然气保供任务,获得7次“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荣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特别荣誉奖”。2022年被国资委评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2023年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并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公司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管网集团“两大一新”战略目标和“四大战略”“四大体系”,加快行业领先的专业化管道公司建设,在构建X+1+X油气市场体系中走在前列,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热能工程 |
李安 |
李振林 |
离心压缩机组机械保护系统国产化测试应用与评价研究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热能工程 |
费凡 |
李振林 |
在役管道双向应力超声测试仪研制 |
1 |
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 |
潘彪 |
孙恒 |
变频器故障分析与运维优化技术可行性研究 |
1 |
4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 |
沈珂 |
左丽丽 |
北京管道公司面向双碳目标的应对策略及碳排放统计方法 |
1 |
3.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
(1)企业简介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简称“研究总院”)是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所属科技研发机构,注册在河北省雄安新区,研究总院的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石油工业部管道局管道科学研究院,是我国管输领域历史最长、专业最全的综合性科研机构。2021年9月,国家管网集团组建成立研究总院,2022年1月,研究总院正式运营,目前暂在河北省廊坊市开展工作,2024年计划搬迁到天津市滨海新区。研究总院分公司科研实力雄厚,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科技人员占72%,其中博士研究生占28%。科研条件先进完善,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能源局油气长输管道技术装备研发(试验)中心、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节能监测中心等研发平台。是全国首批承担国际管道研究协会(PRCI)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专项、国家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NQI)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研发单位,具备独立开展ISO、NACE等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与国内外专利起草能力,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检测认证、学术期刊、人才培养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科技企业。研究总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管网集团“两大一新”目标为己任,聚焦基础、共性、重大、前沿技术攻关,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加速成果转化与引进应用,全力打造能源管输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人才高地,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管道完整性 |
郑健峰 |
张行 |
油气管道三轴高清漏磁内检测系列化装备研究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管道工艺 |
徐波 |
张仕民 |
兰郑长管道甲醇改输可行性研究 |
1 |
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热能工程 |
陈振华 |
向勇 |
管道腐蚀数据中心建设与算法开发 |
1 |
4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热能工程 |
蔡永军 |
熊至宜 |
数字孪生 |
1 |
5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热能工程 |
常维纯 |
王科 |
油气管网系统环境安全重大风险防控关键技术 |
1 |
6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管道工艺 |
闫锋 |
张玉明 |
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石脑油、轻质燃料油关键技术研究 |
1 |
7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 |
杨宝龙 |
温凯 |
北斗规模化应用 |
1 |
8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 |
毕武喜 |
姜子涛 |
动态杂散电流干扰联合控制技术研究 |
1 |
9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 |
王富祥 |
刘啸奔 |
油气管道失效分析体系及支撑技术研究 |
1 |
10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 |
富宽 |
刘啸奔 |
油气管网系统环境安全重大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
1 |
1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 |
杨玉峰 |
孙旭 |
基于多源数据的管道风险评深化研究/油气管网系统环境安全重大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
1 |
1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 |
张强 |
王艺 |
管道线路孪生体构建与应用研究/海底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
1 |
1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动力工程 |
刘冰 |
李岩 |
基于管网大模型的标准知识服务能力提升技术研究 |
1 |
4.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1)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直属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中关村昌平科技园区内,注册资金3.5亿元,现有专业技术研究人员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以上人员200多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安全环保和应急技术专家、中国石油高级技术专家、兼职博士生导师知名专家、教授39人。研究院深入推进油气勘探与新能源开发工程安全、能源化工新材料安全、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碳中和、智慧健康安全环保、QHSE体系管理与咨询等6个学科体系建设,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石化联合会认定“石油和化工环境保护含油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中心”,同时建有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环境监测总站”、“静电检测中心”等安全环保科技支撑平台。实验室面积15000平米,拥有各类专业研究设备600多台套,拥有30多台套国际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具有行业特色的标志性试验设施。研究院目前已建成污泥热解处理工艺模拟实验平台、点源污水高级氧化处理实验平台、污水脱氮脱盐处理与回用实验平台等10台套独具特色的特色实验平台,有效支撑了含油污泥分质处理与资源化系列技术、钻井废弃物随钻处理与资源化系列技术、设备失效评估与腐蚀检测技术等13项安全环保特色技术,在石油石化安全环保技术研究、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整体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国际一流”。十四五”以来,研究院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和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65)等85项;获省部级(含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116项;申请受理专利458件,其中发明专利438件;已获授权专利133件,其中发明专利111件,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10项;研究起草和编制国际标准2件、国家、行业、团体和企业标准64件。
(2)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热能工程 |
叶舣 |
向勇 |
捕集转化一体技术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石油石化安全技术 |
罗方伟 |
宋健斐 |
陆上超深油气井井喷防控关键技术装备及示范应用 |
1 |
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石油石化安全技术 |
刘文才 |
严超宇 |
炼油化工装置本质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研究 |
1 |
5.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1)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直属科研机构、全资子公司,发展定位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工程技术参谋部,油气工程基础前沿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油气工程高端技术支持与服务中心,油气工程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平台,油气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主要从事井筒工程的基础和前沿技术、尖端工具和仪器、入井流体的研发和推广,开展国内外重点工程技术支持与服务。
现有10个研究机构、1个北美地区的休斯敦研究中心、1个国际业务部、1个实验中心、3家法人单位、5个项目部。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正高级职称50人,高级职称455人。
拥有油气钻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美国休斯敦非常规工程技术实验室,湖北省石油天然气连续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27大类实(试)验、测试与评价能力。具有国家油气田井口设备质检中心、石油工业设备监理甲级资质、特种作业车生产资质等资质。
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形成了以深井超深井钻井、水平井钻井、页岩气钻完井、煤层气钻完井、储气(油)库建设工程、钻井测量、完井压裂和非常规油气藏评价等9大成套技术体系、40余项特色技术。获得国家奖3项;省部级奖励111项,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11项,授权发明专利308件、国际专利27件,制修定国家标准32项,行业标准78项,集团企业标准59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6项。
(2)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流体机械 |
郭慧娟 |
张金亚 |
万米深井智能钻机与超高压井口装备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流体机械 |
徐丙贵 |
张永学 |
装备物联与钻井风险智能管控技术 |
1 |
6. 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1)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加快海洋气资源勘探开发步伐,于2004年组建的海上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主要提供海洋油气及新能源工程技术服务,部分陆上油气田和新能源开发工程技术服务,以及油田化学品研发销售和服务。拥有海洋石油专业设计甲级,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承包一级,钻井工程设计甲级,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一级,测绘甲级,石油天然气工程咨询甲级,港口经营许可证,新能源发电设计乙级,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设计等专业资质,建有4个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拥有深水钻完井与可燃冰试采综合配套技术等10大特色技术,6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累计获得专利210余项,具备120米水深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和1500米深水钻井能力,打造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西气东输二线深港海管、亚马尔模块建造等精品工程。
(2)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段瑞溪 |
史博会 |
水合物颗粒多相体系相变规律及输送管道内流动规律研究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白成玉 |
王艺 |
海水电解制氢模式优选与适应性分析 |
1 |
7.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1)企业简介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研究总院”)是中国海油面向全球能源技术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中国海油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支持中心、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中心、高端人才培养和储备中心。研究涉及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开发、钻采、海洋工程五大专业领域和战略规划、经济评价、智能化、新能源四大研究方向。
研究总院拥有员工1300余人,拥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5个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20余名。“十三五”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8项。
(2)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姚海元 |
宫敬 |
多孔固态及水合物气体资源储运技术研究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