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黄刚 | 发布日期:2007-07-20 |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07-07-18 03:26 

  笔者对国内20多所高校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在内容、方法、质量、成效等方面,不尽如人意。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实际位置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着“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听”的现象;同时,大学生思想活动日益表现出差异性、多变性、复杂性、独立性等特点,也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推进思政课建设,亟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多方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

  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阵地。因此,它应当成为学校领导的共同职责和工作抓手。高校党委必须首先统一思想认识,完善体制机制,采取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既要有分管校领导主抓思政课建设,更要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一起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了由书记、校长挂帅的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管思政理论课建设、本科教学、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共同参与。学校还聘请了校内外专家学者当顾问,发挥各方专家教授的作用,统筹协调和共同指导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在人力、财力、物力和相关政策上予以支持,确保人员配强、经费到位、保障有力。

  学校领导经常到思政课现场听教师讲课、召开教师座谈会、与任课教师和学生沟通,很有必要。这样做,既可以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实际状况,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又可以通过这些途径传递出学校领导对思政课教学的关心,从而营造出领导重视、上下呼应的氛围,起到鼓劲造势的作用。

  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中央非常重视思政课的学科建设工作,专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列为一级学科,积极引导各高校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而围绕教书育人的目标,又必须把学科建设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并最终体现在教学上。新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才能保证学生愿意听,才能增强感染力。为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成果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撑,我校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并在其下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社会发展三个课题研究小组。每个组每年至少推出三项与思政课建设有关的科研课题,争取每年建成“精彩一门课”,力争三年内建成一到两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并最终形成主干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精品课程群。

  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是思政课学科建设和教学的优质人力资源。为打通资源瓶颈、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我校组建了跨学院跨部门的思政课讲师团。成员中不仅有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还充分利用学校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聘请了社科部外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教授,一些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和离退休学校党政领导也加盟其中。他们不仅以顶岗上一门课、示范上部分课、专题开讲座课三种方式直接上讲台,而且还积极参与指导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有效弥补了部分专任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经验不足和教学水平不齐的缺陷。我们还推动任课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交流,不断提高水平。

  教学和实践互通,构筑育人平台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抓住思政课理论教学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这两个重要环节,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因此,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格局的目标出发,必须改变思政课理论教学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各行其道的“两张皮”的现象,积极倡导教学与实践两个环节互通,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努力形成“大思政”的格局。我校推动形成了两个结对:一是思政课教师与所任课班级的辅导员签约结对,双方互相交流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状况;二是承担思政课教学组织工作的社科部与承担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校学工部和团委结对,思政课教师广泛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学工部和团委更多地参与到思政课教学。这两个结对,把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这两个重要环节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把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这两支重要队伍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三贴近”,有利于有的放矢展开教学,也对学工系统和辅导员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帮助,从而初步形成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双赢”格局。(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