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唐亚阳 梁媛 | 发布日期:2007-08-09 |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 2007-08-08 03:15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它是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的产生以高校校园为空间背景,其作用也集中于高校校园。

  高校网络文化既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也是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网络文化。由于它的文化载体,如网络、手机等是流动性强、不再局限于高校校园的移动性数字化信息平台,具有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海量的信息存储和跨地域的共时性信息交换,文化主体的享受和创建行为也具有虚拟特性,处于相对自主状态;但文化主体以高校校园为聚集点的活动特征,又赋予了虚拟性的网络传播较强的现实特性。更为特殊的是,这种文化尽管和普遍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一样,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创建,但网络传播的特点,却使得被教育者第一次可能享有超越教育者的文化主创力量。被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下,不只是享受着平等的话语权,甚至因为网络文化的后喻文化特征,他们在网络话语渠道上存在着能力、精力和智力优势,更容易掌控网络传播的内容,由此把握文化的主创权。

  与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一样,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可细分为物质、制度、精神等三个层面。物质方面,包括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拥有使用权的计算机、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制度方面,涵盖了管理规制网络传播和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网络行为的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过网络进行的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参与创建的网络媒体传播内容,与其在网络内容影响下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共同构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核,也就是精神层面。

  在当下网络传播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其一,高度的主体创造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由于传播的技术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改变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推动着教育者教育模式的转变,也影响着被教育者自我构建的模式。它以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思维、新信息,提升着主体思维的创造性;创建中的互动、开放、平等(无中心性),凸现了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网络中开放的信息传播、自由的社区聚合,使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的普遍认可,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其后喻文化特征和高校校园文化主体对于社会强大的现实与潜在的影响力,则使文化具有指向未来的高度创造特性。上述四个方面,造就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度的主体创造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