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资讯
探索培养高工级教授
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创新靠的就是人才。当前企业更需要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师,需要“技术能力-企业家能力-社会能力”于一体的综合知识与经验,企业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复杂,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构建适合企业需要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宝钢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八大能力素质要求,即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搜集信息能力、敬业认真、团队合作、成就导向、学习精神,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
工科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程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从毕业生情况看,主要不足表现为:
(1)知识面狭窄。工科毕业生不懂得经营、管理,缺少人文修养;学机的不懂电,学电的不懂机,学热加工的不懂冷加工等。
(2)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不强,甚至对工程兴趣程度不高;工程实践经验明显缺乏。
(3)工程教育目标不清晰。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且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的趋向。
(4)与企业的沟通互动不够。由于工程教育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对市场需求缺乏前瞻性的考虑。
提倡“先期介入式”工程教育
“先期介入式”工程教育则主张学校将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看作类似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毕业生是高校生产的“产品”,企业是学校的“用户”,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其本质是基于学生能力培养。学校通过“先期介入式”工程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互动。
必须关注二个环节:
(1)探索培养“高工级教授”
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对工程所涉及的知识往往了解不多,高校应培养具有丰厚工程背景和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在德国,一个称职的工科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工程经验,学校对工科教师的工程师资历在年限上有十分严格的规定,担任工程专业的教授至少要有5年的工程实践经历。因此,高校应积极将教师送到企业界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培训,培养他们成为熟悉工程技术特征及规律的人才。
(2)加强企业参与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