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构建高校动态教学模式的思考

来源:光明日报2007-11-06   | 作者:赵玉清 张瑾燕 宋敏 | 发布日期:2007-11-14 | 阅读次数:

高校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群体的铸造基地,也是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有效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功能,重要的一点是构建基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客体–自然和社会不断认识,使自身价值不断储备和实现的过程。因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的动态组合、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教学方法的动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变革。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学模式多有探讨。如有的学者提出的信息处理模式、人格发展模式、社会交往模式、行为强化模式;国内学者提出的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情––知互促教学模式等,但关于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和构建方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尚属欠缺。时代要求我们对基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和实践。

 

所谓动态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的动态稳定关系及其结构形式。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二是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三是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复合、组织等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师生互动。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及学科体系、专业结构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使动态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它体现为教学内容、教学要素及其过程的科学性。它站在教学认知规律的高度,分析学生认知活动的变化;从知识更新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教师队伍结构的动态变化;从现代化技术的提高,分析教学手段的动态变化;从创新思维的过程分析知识网络的动态构建;从师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分析教学方法的动态变化;如此等等。其二,它着力反映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适时在教学过程中动态设计、策划、调整并实施,从而体现该模式的动态性和可持续性。其三,它体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互动性与开放性。它将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按照其内在规律结合,体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将教学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具有人才培养的互动性;它在师与生、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网络、校园与社会的辐射中实施,具有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基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教学模式,从属于以动态教育理念为指导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这在国内外高校的改革中已有所体现。哈佛大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中,实施了“科学交融”的本科教学模式,各学科领域设有以通识教育,思维方式思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核心课程”,并设相关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学生主修一个领域“核心课程”和该领域相关的其他课程,并要动态主、辅修其他领域的核心课程或相关课程。各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整体性,避免课程分割、教材重复;强化因材施教,理论与实际交叉,实施开放的教学方法。为使学生担起知识的生产与物化的重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美国罕布什尔学院、麻省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日本的一些高校,打破各学科专业分立的壁垒,整合课程、更新内容,多相关学科领域组成专业课程学习“模块”,分阶段、分团队、分小组进行探究式教学,鼓励用多学科的探究方法去解决问题。为突出特色、服务经济,麻省理工大学的“大工程观”强调二年级学生就开始参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科研及强调与企业的合作实践。墨西哥蒙特雷理工学院为钢铁和稀有金属的生产培养奇缺人才,成为拉丁美洲唯一的由众多校园组成的综合大学;法国里昂电气工程师高等学校,因成功地培养高水平的紧缺电气工程师成为法国的名牌大学。为培养企业人才,一些名校要求教授有20%的时间到企业兼职,教育者以企业动态发展的内涵更新课程及延伸教学与科研,形成教学––科研结合或与校外联系开课的“教学文化”。

 

我国一些重点大学和一般院校,包括大连民族学院,已形成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思想,努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创优工程,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动态构建与实施,一些院校搭建了多个实验实践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创新训练,学生专业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通过动态施教,分层次教学;通过校级、院级、系级的各学科群、专业群、课程组,项目组、研究组的各种专业课、创新模块课及其动态延伸;通过“引进企业群式”的产学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及其立体辐射等等,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得以开发。在这种情况下,有意识地探讨和构建动态教学模式,必将进一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