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通识教育,如何突破资源瓶颈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恕堂 | 发布日期:2007-11-21 | 阅读次数:

通识教育,西方人称之为Gen-eralEducation,也译为博文教育、博雅教育,我们通常也称之为人文教育,它与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有相似之处,都是培育人们的精神人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立人,是塑造人的心灵。

 

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研读的是儒家经典,重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通过加强人的内在修养,以“内圣”而达于“外王”,其“内圣”便是塑造人的精神人格。这种对人的精神人格的塑造,同样是当代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的课程几乎都是所谓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读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康德等西方经典,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精神人格和内在的价值尺度,而本科后面两年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他们把育人放在比传授专业知识更加优先、更加重要的位置。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说:“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此言可谓是对通识教育的最佳注脚。

 

我们国家的通识教育,以目前的普遍情况看,是不能让人乐观的。我们的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我们的大学教育主要还是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培养目的很明确,就是就业。在我们的整个教育环节中,并不缺乏传授谋生技能的教育,并不缺乏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育,但最缺乏的,恰恰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应该说我们的知识界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但目前要在大中学校全面开展人文通识教育,其难度是巨大的。其瓶颈就在于各学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无法满足开展人文通识教育的需要。美国的大学里往往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第一流学者,他们又以本校的第一流教授讲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他们的教育资源是充分而丰富的。而我国的第一流学者基本上都集中在几所名牌大学里,且主要教授研究生课程,普通高校这方面的资源就显得非常缺乏,而专科学校和中学的这方面师资则显得更加贫弱。这些年来,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推动着人文通识教育工作,但收效却并不十分显著。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可能并非我们教育制度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本身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本身所接受的教育中,都比较缺乏通识教育的陶养。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如果教育者本身未曾接受通识教育的陶养,教育者本人缺乏人文情怀,如何指望他去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如何期待他的教育不是机械之教育呢?因此,各大中学在培育学生的精神人格的同时,努力加强对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人文通识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务之急。

 

通识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也不只是知识界的事,它是全社会的事。开展有效的通识教育,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其中最为有效的整合资源、传播资源的途径,应该首推出版。

 

东南大学是一座人文学术重镇,当年有吴宓、梅匡迪、柳诒徵、汤用彤、宗白华、方东美等一批著名学者坐镇,有学术史上著名的“学衡派”。从1997年起,该校从未间断地举行“人文大讲座”,邀请国内外人文学术界第一流的名家学者到校演讲,出席演讲的名家学者有叶嘉莹、许倬云、李欧梵、金耀基、陈鼓应、费孝通、陈平原、严家炎、许渊冲、乐黛云、汤一介、谢冕、楼宇烈、叶秀山、庞朴、陈乐民、余秋雨、易中天和杨振宁、王选、吴良镛等著名学者,演讲者阵容之宏大、之整饬,为国内罕见,他们的演讲内容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人文教育、学术人生等多个领域,他们的演讲受到了国内各界的热切关注,也受到了大学师生的广泛欢迎。这样的演讲整理成书出版,不仅福泽东大学子,也将把中国的人文通识教育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人文通识讲演录》便是这一整理的成果,首批推出了“哲学卷”、“历史卷”、“古代文学卷”、“现当代文学卷”、“美学卷”、“文化卷”、“人文教育卷”、“学术人生卷”等八种,涵盖了人文通识教育的各个领域。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显示给别人看。这套讲演录正是力倡“为己之学”。它的目的是加强人的自身修养,培育人们的精神人格,塑造人们的心灵。它以分卷出版,每卷一个主题。譬如,“哲学卷”集中探讨了中西方哲学精神、中国哲学的创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哲学以及全球伦理,使读者对自己的精神家园、对自己安身立命的场所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找回自己的精神依托与价值依凭;“古代文学卷”集中讨论了唐宋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