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资讯
中国大学,如何迈向世界一流?(文化观察)
5月4日,初夏的未名湖畔,北京大学庆祝110岁生日。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6个国家的8所外国大学校长,以及国内11所大学校长的圆桌会议在此举行。校长们在分享办学经验的同时,对“在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定力”
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100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门话题,一些大学甚至排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时间表。
“正是有了国家的重点投入,才有了北京大学持续快速发展的这10年。”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发言时,感慨于北京大学的幸运与我国大学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这一观点得到了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的赞同。他说,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条件;各国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与愈发激烈的竞争,也使中国大学获得了新的定位和发展空间。
肯定成绩的同时,校长们也认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差距还不小,其中不仅是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问题,还集中表现在校园治学氛围的差距上。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谈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经费不行,没有人才不行,没有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行,“几年来我们满怀豪情地去争经费、争人才、争硬件,猛然回头一看,一些学校慢慢在失去它最根本的东西,校园里的人已经静不下心来读书想问题了。我做了10年大学校长,最后悟到大学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真理,就是学校一定要让师生们能静下心来读书想问题。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这种氛围,我们得到的东西可能都是虚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此也有同感,“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大学校园里逐利之气过重,学术造假、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等时有所见。在这种浮躁之风的影响下,学术大师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难以出现,有些教师甚至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崇尚学术、崇尚理想的精神,这就需要身处大学校园的人要有自制力,不要迷失方向。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也表示,当整个社会趋于喧闹,大学就要冷静;当整个社会陷入浮躁时,大学就应该有定力。这样的清醒和睿智,正是大学该有的精神。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管理
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标准?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曾担任十载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教授在谈到一流大学的概念时,用四个“一流”加以概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评价。
“我觉得还得加上一流的管理。”纪宝成说,中国的大学大部分都是公立大学,政府代表社会公众对大学进行管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现在有个现象值得警惕,有些人将项目的思维、工头的思维带到大学的管理中来,把大学管得越来越紧。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大学拥有7项办学自主权,但是这些自主权的落实应当说还远未到位,“这是中国今后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继续深化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静不下心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有些部门和一些大学太心急了。”朱清时说,近年来,国家给高校投了不少经费,“给你钱、给你人、给你基础设施,当然要知道你干得好不好,给你钱值不值,于是就要评估,就要量化考核。然而,如果评估过于频繁,考核过于量化,就会出现泡沫化,甚至冲击学术诚信的底线。”
朱清时举例说,最近他主持了一次副教授评审,有两个候选人,背景几乎是一样的。5年前,他们同时获得了国内一所大学的博士学位,一个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现在回来聘副教授;另一个留校做博士后,现在也要评副教授。一看他们两个人的评审材料,对比实在是太鲜明了:到普林斯顿的那个人,平均一年只发表1篇论文,5年5篇;留在学校的,5年发表了40篇论文,平均一年8篇。“40篇与5篇相比,到底哪个更有价值呢?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学问还是学术泡沫?”
与会的大学校长们大多提到,大学管理一定要尊重学术规律。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个人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一所大学能够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能够自主发展,自我约束,依法办学。”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个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