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人才是自主创新之本

来源:光明日报 | 发布日期:2008-10-17 | 阅读次数: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分别为3200万人、105万人,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92%)中位居第24位,仅处于中等水平;

 

    ●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向前迈进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我党再次强调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

  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因此,发挥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至关重要。

 

创新人才短缺制约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分别为3200万人、105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科技人才的创新性不足,仍是我国人才队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如果中国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我们要从当前的水平再前进10位,进入世界前20位,我们才能够说取得了成功。

  2005年,我国电子和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680亿美元,同比增长29%;但外国控股和投资的公司占了这些出口的87%。也就是说,虽然中国已成为最大的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国,但是出口大潮的真正主导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却是那些正在利用中国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的外国企业和公司。我国大多数省份的人才总量和密度不小,但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统,真正对接主导产业的人才相对不足,人才队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率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贡献率也比较低。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沿海强省建设的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特别是一些战略性高新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然而,这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自主创新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人才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资源,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不断培养和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证。

  的确,一流的尖子人才、国际级的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可以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难题,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要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在创新型社会中,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型人才成为竞争的决定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