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人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来源:《新华文摘》2008年第19期 | 作者:孙玮 | 发布日期:2008-11-20 | 阅读次数: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回顾

    价值观作为一种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会由于客体属性以及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各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进入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期间,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的思想也获得了大解放。这一点反映在教育领域中就是教育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变革。在这里,我们主要以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线索,力图对教育价值观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的动态把握。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占主导,本体价值观开始萌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党面临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们突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确立了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21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进而确立了“培养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和造就数以千万计各种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可以说,该决定充分肯定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和政治价值取向。同时,由于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以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又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等。

    与此同时,理论界对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观点。与此相应,教育界开始讨论教育的本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20世纪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