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奋斗,励志笃行
【个人简介】:杜恩达,男,汉族,1996年10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2019级硕士学生。研究生期间综合测排名5/119,曾获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次、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2次、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实践一次;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彷徨,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你”,这段话深深地激励着我,指引我不断前行。人生需要尝试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至少当自己年老的时候不至于后悔,更不会说如果当时我怎样做,然后可能会怎样。尝试后即使失败了,至少自己努力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石油工程学院这篇土地上,我已经生活了六年之余。2015年,像许多大学生一样,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学校,开始了大学生活。四年的大学时光,我始终秉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专心准备每一门。最终,成功获得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继续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攻读油气田开发专业的硕士。
研一,像往常一样,认真准备每一门课程。但是一场疫情的爆发,让本该平淡的研一生活,变得不再平凡。为了能够按时完成学习进度,学校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线上。面对一个不熟悉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教师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使用各新型平台之中,从中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学们也是认真准备、按时上课。网上授课缺少了监督与督促,很容易上课分心走神。为了不让自己懈怠,我每天坚持“朝七晚十一”计划,督促自己保质保量的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课程平均成绩接近90分。除了课堂的学习,我也会积极参加一些学科竞赛,拓展思维,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期间,共获得13项学科竞赛奖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8项、校级2项。
细致严谨,厚积薄发
硕士的开始,也是科研之路的开始。硕士的生活并不像本科那样,只需认真准备每一门考试就行。从本科到硕士的跨多可谓是全方位的,不再只局限于课堂、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进行科研工作。研一的我对科研充满了好奇,但又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自己摸索过,也请教过老师和同门师兄。他们告诉我:文献是一个宝库,那里会找到你所要的答案。于是我每周都会给自己制定一定量的文献阅读计划,并严格执行,从而养成了阅读文献、思考总结的习惯。经过近百篇的文献阅读,我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以一个科研小白的身份开始了我的科研之路。
我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我深知自己现在的编程能力用于科研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利用研一的空闲时间认真学习每一种算法,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对于文献中提出的一些先进算法和模型,也会亲自编程复现研究过程。
在科研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想要有更多突破,最重要的是始终如一的坚持。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时、为了获得一个好的预测结果,就需要为模型设置一组最优的参数。调参是一个十分枯燥的过程,同样也是模型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数百次的参数调整、数百次的模型训练才能获得一个优秀的预测模型,这就离不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耐心与坚持。一次又一次的调参、一次又一次的模型训练让我明白了科研的不易,也让我拥有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品质。
看到身边优秀的师兄师姐们发表了一篇有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我也下定决心要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可是发表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可谓是困难重重,从写作到接收历时一年。从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观点的凝练到投递的流程、文章的格式都遇到了各种问题。两次的退稿、三次的返修,每一次都是问题重重。我深知团队大于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一个人的的力量。在刘老师和薛老师的指导下、师兄弟的帮助下,文章中的问题逐渐被完善并成功接收,这也为今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两年的积累与努力,目前有一篇SCI文章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被“SPE Resvervoir Engineering & Evaluation”接收未正式见刊、一项国家发明专利进入实审,还有一篇英文文章(第一作者)在投和一个软件著作权(独立完成)在申请。我体会到了做科研是一个漫长而严谨的探索与积累过程,这一切都需要坚持。
肩负责任,砥砺前行
我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拥有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科研环境;感谢这个精诚团结的团队,给我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感谢刘月田老师、薛亮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不断进步、不断突破、不断提升。研究生的时光还剩一年,我会继续努力,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在学习和工作岗位上继续为祖国的石油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