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王高升,男,汉族,1993年11月生,共青团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生。获2018-2019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研究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培养。累计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检索14篇,以第一/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篇,一作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26.37,影响因子8.0以上共2篇。
2020年,是充满磨难的一年。无论哪个城市,哪个行业,哪个年龄,都因一场疫情而改变,面临同样的挑战。2020年,又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退缩,我们每一个人都勇敢直面艰难的局面,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大局为重,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为祖国的安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2020年,作为一名学子,我满怀感激,也更充满动力,将加倍珍惜无数抗疫战士创造的安定的求学环境,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为祖国建设奉献热血青春。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016年我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压水射流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在2018年获得硕博连读资格,攻读博士学位。四年的求学时光,我始终秉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特别是在科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想要有更多突破,最重要的是始终如一的坚持。
我的研究方向是中深层地热经济高效取热机理研究,而井筒是地热流体循环注采的重要物质通道,因此,博一期间首先需要构建井筒流动传热模型。传统研究主要为数值方法求解传热方程,对于井筒内复杂流动状态很少考虑,同时模型尺度主要是二维。因此,传统模型在现场应用中仍存在较大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通过三个月的文献调研和对比分析,初步将流动和传热方程进行耦合,在三维尺度下利用数值方法进行离散求解。但是,模型始终无法收敛,一天不收敛,一个月不收敛,两个月仍然不收敛。想要突破瓶颈,唯有迎难而上。一天不行,两天呢?一个月不行,两个月呢?两个月不行,四个月呢,六个月呢?有些事情到了最后往往就是与自己意志力的比拼,感谢曾经的坚持,六个月后的一天终于有了突破。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成功永远不能离开坚持。目前博士研究成果已相继发表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Energy、Renewable Energy、Geothermics等国际顶级期刊,引起国际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受到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Rashid Hasan教授,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吴玉树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吕琳教授,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卜宪标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的引用。同时特别感谢导师宋先知教授悉心指导,感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热岩能量获取及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地热双层分支水平井自循环取热机理研究”等科研项目的支持。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我一直非常感恩能有幸来到高压水射流实验室,得到实验室各位老师的耐心教诲,得到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无私帮助。在实验室,感谢有宝贵的锻炼自我的机会,更加感谢有广阔的促我成长的平台。实验室李根生院士经常给我们讲,“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瓶颈有时难以独自面对,想要有所突破,必须依托团队的支持和帮助。在科研中,有一次对如何利用复杂井型开采地热资源存在疑惑,迟迟找不到思路,然后在实验室每周组织的学术沙龙上阐述了自己遇到的问题。至今仍难以忘记大家热烈讨论的场景,在大家分享的宝贵经验中,最终找到了一个更加可行的方法。 2018年非常荣幸担任实验室助管,在与每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极大地锻炼了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2019年非常有幸得到团队推荐,全程参与了ARMA-CUPB国际地热会议的筹备工作。大家相互讨论、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每一天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每一天也有许多问题被共同解决。直到会议的成功召开,在那一瞬间才更加切身的感受到,这难道不就是真正的成长吗?
新的征程,再次起航
特别感谢学校、学院和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在2020年8月,非常荣幸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的资格,将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联合培养。新的征程,新的起点,再次起航。在国内导师和国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我将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展复杂裂缝储层渗流传热机理研究,旨在裂缝储层有效表征、渗流传热高效计算和工艺参数综合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科研之外,将拜访更多的学者,结交更多的朋友,学习先进的理念,感受不同的文化。期待并且坚信,国外一年,将厚积而薄发,学成归来,回报母校。
最后,再次致敬为我们创造安定求学环境的抗疫战士;再次感恩学校、学院和实验室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再次感谢实验室每位老师对我为人、处世、做学问的谆谆教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展望未来,将更加坚定目标,脚踏实地,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