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峰最是风光好,胸有高标奋登攀
【个人简介】:王天宇,男,汉族,1991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油气井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生。曾获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01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共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以第一/二作者发表论文9篇。
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完成了世界登山界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因为缺少环绕山顶拍摄的影像资料,这一壮举并不为国际所认可。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挑战世界之巅。呼啸的狂风,肆虐的雪崩,并没有吓到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后再次登顶,向世界证明。险峰最是风光好,胸有高标奋登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精神。我也一直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015年我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压水射流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至今已五年有余,我始终努力在科学研究中开拓进取,坚持“尽力做到极致”的学术品格和精神气度。
进入实验室之初,我也在学习和科研中遇到不少困难和坎坷,找不到研究方向、发现不了科研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我主动与老师,师兄探讨交流,并阅读大量相关科研文献,最终确定超临界二氧化碳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研究课题。在田守嶒教授的指导下,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围绕着甲烷-二氧化碳-干酪根间的复杂吸附作用开展研究,克服了石墨烯平板模型难以准确描述页岩复杂结构成分的不足,基于扫描电镜重构了页岩干酪根狭缝孔模型,揭示了甲烷-二氧化碳-干酪根的相互作用机理,为阐明真实储层条件下二氧化碳提高页岩气采收率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同行专家关注,被美国工程院Abbas Firoozabadi院士、Derek Elsworth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清华大学姜培学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引用。以上科研成果都来源于我参与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骨干,我参与了的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页岩气藏水平井完井与多级压裂增产的基础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页岩油气高效开发基础理论研究”,让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018年,我继续在高压水射流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李根生院士。李老师经常教育我们:个人的成长以及优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团队。要在集体中团队协作,诚实奉献,做老实人。在李根生院士和黄中伟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形成了团队导师共同指导的科研机制,每周开展学术沙龙,每月进行月度汇报,每年进行年度总结,不定期开展小范围技术研讨会。2019年上学期,我作为实验室助管负责实验室学生的日常工作,这给我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和服务同学的机会,也在集体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同时,在田守嶒教授的带领下,我和团队一起通过扫描电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微观手段精确表征页岩微纳米尺度表面特性,得到了页岩各矿物成分的粘附力变化规律,为页岩气吸附运移规律提供了新的解释思路。该部分相关成果发表在Fuel上,并分别以第二、第三作者发表两篇Langmuir内封面论文,这也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成果也得到了期刊审稿人的高度认可,审稿人认为:“论文的重要性和创新性都位于投稿该期刊论文的前5%。”这令我备受鼓舞。基于这部分研究成果,我在斯伦贝谢道尔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共同举办的“数字岩石及岩石物理研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随着科研一步一步取得的一些进展,我也得到导师和学校的支持和鼓励。2019年我顺利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培养。这是一次新的启程,怀揣理想,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在哈佛大学联合培养期间,我建立了页岩微纳米孔隙气体流动模型,描述页岩气复杂流动状态,为页岩气井压后产能预测提供关键参数。同时,我积极参与微流控驱替可视化实验,希望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定量观测剩余油聚集分布。我深深感受到了哈佛学子的活跃、严谨和务实,也将充分利用这次联合培养的机会,学习他们科研方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我的导师李根生院士经常说,科学研究要重视基础理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我也会继续努力,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还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拥有了优越的科研环境;感激这个伟大的团队,给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感谢李根生院士、田守嶒教授孜孜不倦的教诲,让我不忘初心、矢志坚守。持续攀登科研高峰,不负厚望,唯有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