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09-11-24
]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小儿,在青少年中也有散在发病,但少见。以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的红色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为特征,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过滤性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很弱。该病毒在感染的细胞核内增生,且仅对人有传染性,存在于病人疱疹的疱浆、血液和口腔分泌物中,传染性强。
传染源: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日至皮疹干燥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带状疱疹成人病人也可将疱疹病毒传给易感者,儿童较易发病。
传染途径:经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另一种是接触传染,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用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
发病季节: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
潜伏期:10–24天,一般为13–17天。
前驱期:成人于皮疹出现前1–2日可先有发热(可达39-40℃)、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小儿前驱症状常不明显,开始即见皮疹,同时伴有全身症状。
发疹期: ⑴水痘起病时可出现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现象。 ⑵经过数小时至1天,皮肤上出现皮疹,也有的并不出现上述症状而直接出皮疹,皮疹有瘙痒感。 ⑶皮疹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逐渐蔓延到四肢。 ⑷开始出的为红色小丘疹,经1~2天变成椭圆形、绿豆大小的水泡,水泡周围呈淡红色。 ⑸3~4天泡疹干缩结痂,1~3周痂皮脱落,痂盖很表浅,不留疤痕。 ⑹因皮疹是在发病后一批批陆续出现的,所以在病人皮肤上可见到丘疹、疱疹、痂皮同时存在,这是水痘疹的特点。 ⑺口腔、咽部或外阴等黏膜也常见出疹,早期为红色小丘疹,迅速变为水疱,随之破裂成小溃疡。成人较小儿多见。
并发症: ⑴水痘通常属较温和的病,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以下几种:继发性细菌感染、水痘性脑炎、原发性水痘肺炎和其他如Reye综合征等。 ⑵成年人若罹患水痘,病情往往较严重,发烧温度较高、头痛、肌肉疼痛等。 ⑶慢性病患者,特别是白血球过多症或癌症病人,或正在服用类固醇药物的人,亦要加倍小心,因为水痘会引致肺炎、脑炎等并发症,甚至招致死亡。
治疗:病人应隔离,主要是对症治疗。发热者可酌情给退热药,皮肤痒者可予抗组胺药。另外可试用阿昔洛韦、阿糖腺苷等抗病毒药。
护理: ⑴本病传染性很强,发现患者应立即隔离,起码至痘疹全部结痂; ⑵避免因疹痒难耐而抓破水泡,引致发炎,同时细菌亦会蔓延至其他皮肤破损的部位; ⑶避免用手揉眼,令病毒感染眼睛,形成角膜炎,以致眼角膜上留下疤痕,影响视力; ⑷水痘的症状之一,是温和的发烧。水痘扩散期间开始发烧,水痘消失时便退烧。发烧期间,不要服用阿斯匹林来退烧,因为这样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容易引起一种脑炎,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 ⑸用温水(不是热水)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减少感染危险; ⑹要卧床休息。病人的被褥要勤晒,衣服要清洁宽大,防止因穿过紧的衣服和盖过厚的被子,而造成过热引起疹子发痒。
饮食:虽然罹患水痘后,可以终身免疫,但同样的过滤性病毒,会潜伏体内,日后会引致带状匐行疹(俗称生蛇)。为免后患,应小心饮食,将病毒彻底消除。 ⑴忌吃燥热和滋补性的食物。 ⑵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温开水和果汁水。
预后:一般良好,痂脱后大都无瘢痕,但在痘疹深入皮层以及有继发感染者,可留下浅瘢痕。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预防:患者应呼吸道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没得过水痘的)应密切观察3周,如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到校医院就诊。被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皮疹内容物污染的空气被服和用具,应利用通风、紫外线照射或暴晒、煮沸等方法消毒。应急时也可注射减毒活疫苗(进口产品,价格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