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博览

【防控疫情在行动】理学院化学实验中心:常见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在当前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使用消毒剂是一个常见的防控措施。理学院化学实验中心向师生介绍几种常见消毒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健康危害及其处理办法,助力大家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一、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是指可溶于水且产生具有杀灭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一类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细胞芽孢,属于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广谱、高效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包括无机氯化合物和有机氯化合物。无机氯化合物性质不稳定,易受光、热、潮湿等影响分解,丧失有效成分,如次氯酸钠(有效氯10~12%)、漂白粉(有效氯25%)、漂白精(主为次氯酸钙,有效氯80%),氯酸磷酸三钠(有效氯3~5%);有机氯化合物相对稳定,但溶于水后不稳定,如二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60~64%),三氯异氰尿酸(有效率87~90%),氯铵T(有效氯24%)等。

健康危害:

1.吸入、溅入眼中和皮肤接触均可造成损伤。

2.主要危害为粘膜的刺激和腐蚀。

3.误食后可导致消化道灼烧、恶心、呕吐、烧心、反酸、腹痛等。严重者将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4.吸入后可出现明显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甚至化学性肺水肿。

5.溅入眼睛将对眼角膜、结膜产生灼伤,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

6.皮肤接触后会出现局部水泡、红肿、皮疹等皮炎表现。

应急处理方法:

1.误服:浓度低、剂量小者,可立即口服100~200 mL牛奶、蛋清或氢氧化铝凝胶;剂量大者应催吐后及时就医。

2.吸入:立即转移至空气新鲜且流通处,及时就医。就医途中应保持车内空气流通。

3.眼或皮肤接触: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就医。

二、酒精

75%左右的酒精一般可在2分钟内杀灭细菌繁殖体、分岐杆菌、真菌、亲脂病毒,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

健康危害:

1.大量使用乙醇擦浴物理降温可导致中毒。

2.早期与醉酒状态类似,出现步态不稳、语无伦次、反应迟缓等症状;严重可导致进入嗜睡状态,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等症状,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致死。

应急处理方法:

1.轻度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卧床休息即可。

2.吸入大量蒸汽者,应尽快脱离现场,注意保暖,视情况就医。

3.急性或中毒者,应立即就医。

4.尤其注意使用过程中引发燃烧,如燃烧应采用隔绝助燃物方法灭火。

三、碘伏

黄棕色至红棕色透明液体,含有效碘9~12%,毒性较小。

应急处理方法:

若误服,应口服淀粉溶液后就医。

四、过氧化氢

医用消毒过氧化氢溶液为8%浓度,腐蚀性较小。

健康危害:

1.可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接触中毒。

2.浓度大于10%的过氧化氢溶液有较强腐蚀性,可造成化学性灼伤。

应急处理方法:

1.溅入眼内可用清水或2%小苏打溶液冲洗15分钟以上,后就医。

2.引起呼吸道症状时,应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流通处,后视情况就医。

五、过氧乙酸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对热不稳定,易燃烧,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真菌均有杀灭功能。

健康危害:

蒸汽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侵入体内,对上述部位造成灼伤。

应急处理方法:

1.轻度者应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流通处,用水冲洗接触处,如若是消化道可适量饮水。

2.重度应立即就医。

六、二氧化氯

黄绿色气体,带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光和热稳定性较差,容易释放氯气。

健康危害:

1.主要为分解产生氯气导致氯气中毒,但症状出现缓慢,应增加观察期。

2.急性吸入后短暂潜伏期为0.5~3h,之后会出现流泪、流涕、眼痛、头痛、头昏等症状,继而出现咳嗽、喷嚏、胸闷等呼吸道症状,也可诱发哮喘。

3.低浓度溶液对皮肤粘膜刺激不明显,吸入高浓度氯气可引发肺水肿。

应急处理方法:

1.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流通处,用清水冲洗眼和皮肤。

2.出现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3.建议观察期12小时。

(编辑 丁远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