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石大(北京)学子走进云南省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云阅读、云运动怎么实现?“两弹一星”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核?“网友奔现”是种什么体验?多种非遗交织融合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今年暑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实践团成员从北京出发,跨越2700公里,来到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为当地的孩子们精心设计了可看、可品、可感的多彩暑期课堂。

“和老师认识快两年了,还是第一次见到本人。”这是南华县东城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张杨梓涵和她的支教老师林楚媛的第一次见面。林楚媛是中石大(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骨干成员,大一刚开学就报名成为了一名支教志愿者,主要负责辅导小学英语和数学。“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到我教过的学生家里进行回访,很激动,这也算是真正圆了我支教的梦想。”林楚媛兴奋地告诉梓涵的妈妈。

83f4b003f4671b9a078cc57151a66d0.png

自2020年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启动了对口云南省南华县线上支教项目,截止目前共计1217名志愿者参与支教工作,精准对接南华县1060名中小学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4659.5小时。

在南华,实践团的成员们回访了过去三年线上支教过的学生家庭,调研支教志愿服务带来的实效,统计支教学生课业成绩提升情况,测评支教学生家长对支教志愿者的满意程度,全方位评估教育扶智工作成果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做出相应调整,努力为每一个支教孩子提供更高、更好、更合适的学习平台。

“哥哥姐姐,废旧报纸也能做成纸浆吗?”“农历二十四节气真的可以用纸浆画出来吗?”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的三年级孩子们纷纷问到。参与“一起云支教”活动的中石大学子罗嘉骊和任正元带着提前准备好的二十四节气图样来到了南华,为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罗嘉骊带着孩子们温习了二十四节气歌谣,任正元则带孩子们用环保回收所得的废旧报纸制作出来的纸浆绘制当日所处的“大暑”节气图,孩子们相互协作,忙得不亦乐乎。

二十四节气和纸浆画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给孩子们带来的“非遗盛宴”绝非仅此而已。在南华名匠杨斯迪的带领下,团队深入调研了当地的彝绣产业,走访“琪华”彝绣文化体验馆、七彩彝绣美丽工坊等十余家彝绣展馆,跟随“绣娘”学习了彝绣的压线绣、回针绣等14种传统针法。“要在刺绣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才能让绣品平整、流畅、牢固”,实践团成员董芸菲带着孩子们在另一项非遗——“团扇”上绣下了“马缨花”图样,寓意着吉祥、希望、勇敢、幸福,蕴含着南华山区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践团通过对几种具有当地特色和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非遗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新思路,解锁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新方式,给孩子们带来贯通古今的美学体验,以全新的维度培养和提升南华学子对传统文化及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据了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踔厉奋发新征程,追梦南华著华章——助力南华振兴扶智”文化振兴实践团是由学校团委指导,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骨干、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以及“一起云支教”志愿者代表组成。团队主要围绕以支教筑梦,播撒爱和希望的种子、制扇至善,绣出非遗文化的魅力、彩画艺华,绘就贯通古今的璀璨三个角度开展实践,将绿色环保理念、北京冬奥故事、两弹一星精神、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通过支教课堂传递给南华县当地的中小学生,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详情见链接: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7638438/rmh37638438


(编辑  刘晓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