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杂志:魏鹏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发布时间:2022-08-22 | 来源:《金桥》杂志 | 浏览量:
日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的《金桥》杂志(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韩国人社区、韩国使领馆和韩资企业全面发行)报道了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魏鹏飞,在大漠边疆为油井“把脉问诊”,为祖国加“油”争“气”的青春故事。
2020年,在魏鹏飞大学毕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118名选择留在新疆基层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勉励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作为118位收信人之一的魏鹏飞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西北、扎根基层的决心。
人类健康需要医生守护,油井的“健康”也需要“医生”。在中石化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有一群掌握着管井经验和过硬技术的人,他们为油井“诊断医治”,让“病井”再次焕发青春,为原油上产助力,因此被称为“油井医生”。来自河北石家庄的“95后”小伙魏鹏飞就是其中一位。
在塔里木盆地荒凉的戈壁滩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磕头机”,它们自动地、周而复始地运行着,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汲取着地下几千米深处的原油。
说到选择来到南疆、来到西北油田工作的原因,魏鹏飞回忆道:“小时候第一次看到抽油机是在电视上,当时便觉得它们非常厉害。长大后,我对理工科、工程类学科都比较有兴趣,就选择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老师曾教导我们,既然学了石油、选择了石油,那就要到现场去、到基层去、到离生产最近的地方去。”
魏鹏飞走到基层、走到采油-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激励和鼓舞。2020年,在魏鹏飞大学毕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118名选择留在新疆基层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勉励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作为118位收信人之一的魏鹏飞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西北、扎根基层的决心。
魏鹏飞说:“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我的理解是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其实是和现在这个新时代同向同行、一同前进的,可以说是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总书记给了我们这么高的期盼、这么深的嘱托,我们更应该把个人的成长、理想融入到国家的事业当中去。”
行胜于言,魏鹏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解决机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保障每一口油井、每一台设备健康运行是魏鹏飞的主要工作。采油三厂有500多口油井,全部分布在几十公里的戈壁荒漠以及原始胡杨林区,巡检一次需要20天到一个月的时间。巡检过程中,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带着沙石的饭菜。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魏鹏飞每天都顶着烈日、冒着严寒在一线奔波,每次回来都是满脸泥土、浑身油污,可这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小伙子却从来没有怨言,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师傅虚心学习请教,对每一台设备、每一件管材、每一次工况都认真学习观摩。为了解决一些技术难题,魏鹏飞和同事们经常在沙漠无人区的简易房中,一待就是十几天。经过一年多的苦心钻研,魏鹏飞成为研究所的青年骨干,他和团队设计改良的牙轮钻头,解决了处理井简过程中大颗粒岩屑难以返出的技术难题,单口井可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其实就是在传统的牙轮钻头的基础上,给它开一个大一点儿的水眼儿。值得庆贺的是,开始应用的两口井都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而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收获了很多,不仅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更多的是信心的提升。能参与到这个团队当中,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舞。”魏鹏飞说道。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日复一日的付出和汗水,魏鹏飞见证了一口口油井从无到有,也收获了成长与喜悦。在新疆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魏鹏飞见证了西部地区发展的速度,感受到西部地区对于人才的渴望和重视,也让“学石油、爱石油,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报国情怀深入血脉。
“选择了祖国西部,可能也就选择了奉献。这里对我来说也是一座值得挖掘的精神富矿,打磨了我的韧性。让我在工作中、在碰到困难时,首先是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直接‘躺平’。”魏鹏飞感慨道。
人生因梦想而绚丽,青春因梦想而闪耀。新时代的青年为梦想打拼,不止在石油行业,各行各业的青年都在展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新的赶考之路上,尤其需要广大青年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大战大考中勇挑重担、积极作为。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好地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详情见链接:https://book.yunzhan365.com/pxdi/npyj/mobile/index.html
(编辑 李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