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石大

【人民网访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谈就业

524日,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张来斌做客人民网,针对2013年“最难就业年”,解读了中国石油大学2013年就业政策。  

详情请见链接:http://edu.people.com.cn/GB/8216/52456/52457/364195/index.html  

   

全文如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业访谈  

[人民网教育频道]:524 11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针对“最难就业年”这一话题,结合中国石油大学今年的就业情况,同网友展开交流。敬请关注![13:42]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收看的是人民网教育频道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访谈节目。又到一年毕业季,每到这个时候,往往是各高校的毕业生纷纷找工作最忙碌的时候,而本年又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毕业生每年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我们又该如何去克服这样的现状呢?本期做客访谈节目的嘉宾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先生,张校长,欢迎您。
[张来斌]: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首先介绍就业工作之前,请您对中国石油大学做一个简单介绍?  

[张来斌]:谢谢主持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1953年建校的一所学校,今年正好适逢学校建校60周年。学校建校60周年以来,为石油和石化工业培养了十几万专门的人才,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学校是一所教育部所属的重点大学,也是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平台的大学,也是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这些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包括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应该说取得了非常长足的进步。当然,这也得益于我们国家本身各项经济的发展、各项人才的政策,包括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所以,在这里也代表学校对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持人]:同时也谢谢您。刚才有提到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对这个问题,您是怎样看待的?您觉得学生主要的就业压力来自于哪里呢?  

[张来斌]:应该说就业问题实际上是对人才培养、对社会、对大学生综合需求的一个非常系统的问题。要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当然也包括整个今年中国总的经济形势,实际上是稍微放缓一点,这是一方面。另外,也包括整个结构性的问题,这种结构性包括社会岗位的结构性和学校高等人才培养的问题,当然还包括学生的一些期望值的问题。应该说,它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对此也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也专门作了批示。今年全国总的毕业生大概700万,加上去年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加起来有720多万,总体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了文件,在八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就业率的办法。国务院上周也专门召开会议来布置这个事情,包括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等,都作了重要讲话。可以说,从党中央、国务院,包括社会,包括各个部委,包括一些企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我想在这样一个重视的氛围条件下,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包括我们高等学校自身的努力,应该能取得一些比较好的成果。  

[主持人]:正如您刚才介绍的,社会各界,包括各界领导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您觉得学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学生就业呢?  

[张来斌]:从就业本身,我刚才说它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学校应该从根上解决这些问题。以我们学校为例,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行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学校,应该符合国家能源战略的需求,比如说目前我们国家的油气能源发展战略包括有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走向海外、走向海上等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从质量上、从结构上、从专业的设置上,都紧密围绕着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来开展工作。这是结构性的。  

[张来斌]:其次是培养质量。只有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用户”,也就是企业和各类型单位的欢迎。  

[张来斌]:第三,学校要加强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包括和企业、用人单位比较畅通的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经常讲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培养的人才质量比较高,但是也要加强宣传,加强和企业、社会的沟通,这样才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同,就业率、就业质量才能提高。  

[张来斌]: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我们经常提出来叫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从大一开始,包括大二、大三,不断地有这样的课程去指导他怎么样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包括了解国家和学校的一些就业政策,提高自身求职技能等等,我们还专门设置了一些课程,来培训学生或者教育学生怎样能够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  

[主持人]:人才质量的培养是尤为关键的。学校在人才质量培养方面,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有哪些创新?  

[张来斌]:应该说在人才培养质量这块一直是高等学校尤其是像我们这类学校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战略。人才培养质量也涉及到很多,包括师资队伍的质量,包括生源的质量,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等等,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等各方面的质量,它是一种综合的体现。我刚才已经说了,从本身的专业结构设置上,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国家的发展战略、能源发展战略来设置专业,这样能更好地与社会和企业进行人才匹配。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块,因为我们是一个行业性的学校,它需要更多的是专业性的,尤其是工程技术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侧重加强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张来斌]:比如,我们在教育部总体的布局下,在本科生这一块开展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在研究生这一块,开展了专业学位,尤其是工程硕士这方面的工作。这些人才的培养,也得到了企业很好的认同。  

[主持人]:实际上现在实践型的人才是非常受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就像您刚才所说,我们现在不仅仅是要在学校里面,让大家做好教学工作,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有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我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也看到《就业工作手册》,我知道这个实际上是学校发放给每一个学生的,请您介绍一下《就业工作手册》主要指导学生哪些方面?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张来斌]:《就业工作手册》实际上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国家的政策、学校的政策、一些企业或者用人单位的信息,如何获取一些信息,包括一些就业工作中面试的技巧,甚至包括一些简历如何投递等等。还有我们出版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就业导刊、《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职业生涯规划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就业政策与求职谋略篇》等。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专门为企业、用人单位提供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汇总,我刚才所说的专业学位这块,研究生的专业学位的培养。专业学位,我们这些学生在企业待一年到一年半,有时候他不一定能赶上我们在校园内大型的招聘会,但是我们对这些学生专门做了他的信息,从学校层面推荐这些学生,弄成这样一个手册,这样用人单位就比较好地了解了这些学生的情况,根据手册中提高的信息,选择毕业生进行面试。这些各个方面的措施,为推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主持人]:学校所做的一系列的措施,目前来看效果如何呢?  

[张来斌]:总体来说比较好。现在总体的,从签约率这个方面来说,我们的本科生已经超过75%,研究生已经超过70%,大概到毕业还有一个月多的时间,到那个时候,根据我们现在初步了解的情况来看,大概签约率能够超过90%  

[主持人]:面临今年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况来说,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还有哪些保障措施?比如企业招聘会这样的情况和大家介绍一下?  

[张来斌]:从很多年以来,我们对请企业到学校来,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化、系统化的。比如说今年到学校来的企业就有将近一千多家,举行的招聘会就有三百余场,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都将招聘会首站放在我校,这些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的平台。加起来,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我们今年提供的岗位已经远远高于我们学生能够就业的数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选择,因为它是双向选择的事情。除了企业对学生选择以外,学生还有对企业的一个选择,通过双向交流,我们学校的学生70%的毕业生都是通过在校园内这种和企业的沟通,这种双选会,来获得工作的。  

[主持人]: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张来斌]:对。  

[主持人]:像其他的就业保障措施还有哪些呢?  

[张来斌]:平常的,我刚才也介绍了,尤其今年相对来说,我们和去年相比,目前的数据相比,大概还低了5个百分点左右。但是我们总的期望值,大概到毕业的时候,应该能够到和去年整个就业率大概保持持平的程度。目前总体来说,现在这个截至时间比去年还是要低一点。我们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期望呢?到毕业的时候能够和去年持平呢?我们还是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比如我们请一些招聘过的企业,我们返过头来再请到学校来,再进一步地招聘。另外我们还拓展了一些其他的渠道,比如民营的石油企业、非石油的企业,把这些企业再请到学校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张来斌]:另外,我们还发动了一些包括各个层面的领导,包括各个老师,包括研究生的导师,我们都发动起来,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例如,我们要求各个学院要积极举办招聘会,并将相关要求纳入学生工作考核体系中;学院教师邀请企业来校招聘可以计入教师工作量等等。同时学校还十分注重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工作,通过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就业困难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扶与指导。  

[主持人]:我们提供这些保障措施之中,哪些是值得推广的呢?我们今后这些保障措施还有哪些是需要继续建立、继续扩展的呢?  

[张来斌]: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我第一条说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这个是大的方向。只有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整个人才培养起来,从大的趋势上才不会发生问题。目前我们开展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校联合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新模式、“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及“创新实验班”、“卓越工程师计划”、“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再有学校实施了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建立了招生计划和新办专业的听证制度,就业率与专业招生数量挂钩,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科调整、学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其次,在各个方面,我们都要做一些很细致的工作,包括在我们图书馆看的那些书,这些细微的地方,也都是非常重要。当然,很重要的一块,还是要和我们社会、企业进行沟通。我们既要请进来,把这些企业请到学校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同时我们还要走出去,要加强对学校的宣传,加强对毕业生的宣传。这样只有沟通好,交流好了,使他们了解了学校,认识了学生,这样他们才能做更多的一些选择。  

[主持人]:实际上也是互惠互利的过程,此前也有一些用人单位会提到,现在高校的专业环节的设置以及一些培养方式,实际上是和用人单位一些需求是脱节的,您对这一现象又如何看待?  

[张来斌]:应该说有些高校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是应该说大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这样的一些问题,也在不断地调整它本身学校设置的专业结构。对我们学校来说,比较早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我们人才培养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战略。国家的战略,对于我们来说,是国家的能源战略。能源战略是什么?我们根据这样一个能源战略,调整我们的一些布局。比方刚才所说的走向海外,走向海外就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对于这块,我们怎样采取的呢?一方面,我们在本科生这一块加强和国外的一些合作,我们在研究生这一块,开展全英语的教学,就是所有的课程,选择一些学生,都用英语来授课,而且还要加强这些和国际接轨的,包括法律、财务、金融、当地国家的一些政策等等这样一些课程,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一走出校门,走进中石油、中石化、走向海外的公司就能够比较好地适应起来。  

[主持人]:张校长刚才提到一些开放式办学,也是为了使学生和用人单位有一个更好地过渡、这样的一个交流,同时也是印证您刚才的一句话,我们用人单位和学生之前要做一个很好沟通,这样用人单位了解到我们学生有哪些能力,用到我们工作当中去?  

[张来斌]:对。  

[主持人]:今年有数据统计,全国毕业生达到了699万,将近700万,而北京地区的毕业生达到将近23万。另外有报道称,我们现在实际上就业率仅仅不到三成,这对于很多高校提出我们往年就业率能达到90%多,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张来斌]:您刚才说就业率,我稍微纠正一下,实际上这个不到三成,是上周公布的,是签约率,签约率和就业率之间的统计方式稍微不太一样。签约率主要有一个三方协议,同时户口和就业单位相一致,这是签约率。实际上还有其他各种方式的就业,都统计在就业率上面。所以,就业率的数据要比签约率高一些。当然,这样一个签约率出现这样的情况,本身我刚才开头就跟你分析了一些大体的情况以外,实际上可能和有些学生期盼值或者期望值有一定的关系。  

[张来斌]:刚才我跟你分析了,我们学校现在签约率,到毕业的时候,能和去年持平,实际上有些学生还在彷徨,或者是犹豫,还在选择阶段,再加上学校的工作,各个方面的社会的工作,他到那时候这种签约率会明显提高,包括你刚才所说的签约率,北京这块不到30%这样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到整个毕业的时候,它的就业率,各个高校应该说都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数量。  

[主持人]:您认为像学生这种彷徨的心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来斌]:因为现在的毕业生,本科生基本上是90后,研究生也基本上是80后的靠后面这一块。这些学生,应该说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他们接收信息的能力,和我们相比,信息量也大得多,自主意识、自我意识也强得多,这样就造成他的选择性,包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而且确实现在的这些毕业生,他有非常强的能力,对他实现自我价值,他的自信心都有很大的提高。这样,他对他自主选择能力的判断就更大一些,这样就造成他更多要期盼一些,要犹豫一些,需要更多选择一些,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的体现。  

[主持人]:作为一个毕业生来说,您觉得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寻找工作这一阶段是正确的呢?  

[张来斌]:总体来说,对于学生来说,他在毕业的时候,他自己有一个设定,希望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最近包括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也包括我们这些大学生,尤其包括我们这些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我想在他就业过程中,实际上是实现他人生价值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然,在实现这个过程中,应该和总的中国的大的形势要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他实现自己梦的时候,一定要和实现中国梦,就是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匹配起来,这样他自己梦的实现,可能就更快一些。  

[主持人]:所以学生还是要有一个对自己很好的定位,参考学校的就业指导手册,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心理的帮助,如何面对未来的走向。您认为咱们学校大概有70%的同学都是在学校的招聘会上找到工作的,学校有没有对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做一个调查呢?  

[张来斌]:应该说我们每年都做调查,学生总体是满意的。但在我们学校,从大一开始,就不断地教育,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所以,我们这些学生更多地愿意到石油企业就业,而且更多是愿意到中国的国有企业就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样一些企业就业。往年这一块,也确实有很多的学生到了这些企业就业。应该说,学生总体的满意度还是比较好的。  

[张来斌]:另外,学校在做了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教育情况下,我们的学生总体来说,他更看重的是一种事业平台,如果能提供他一个好的事业的平台,他对于地域的选择相对来说是放在第二位的。我可以给你一个数据,可以支撑某一种说法。我们的学生,去西部的学生占我们整个毕业生的20%,去基层的学生占了整个毕业生的40%,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学生更多地是选择他的事业。只要企业或者社会提供他一个很好的事业发展的平台,学生是愿意去那样的地方。  

[主持人]:这正是我想问您的一个问题,作为一所高等院校来说,很多毕业生可能想在一个更好的平台、更好的城市发展,为什么中国石油大学那么多的毕业生走进了西部、走进了最基层的工作?  

[张来斌]:这和我们刚才说的从入学开始的教育,本科四年不断线,包括研究生期间,关于就业观,关于事业观、价值观等等的教育有关。当然,和刚才我所说的,学生更看重的是事业平台这一块也很有关系。实际上我可以给你举这样一个例子,西部也好,基层也好,实际上它的发展平台、发展空间更大。为什么以前,像我们学校的学生也不太愿意去呢?基于一种不了解。以前我们新疆有塔里木油田,很少有研究生到那里去。自从2000年以后,我们把我们的研究生送到那去,和企业一块,和导师、企业、学校三方共同组成一个企业研究生的培养基地,我们叫研究生工作站,让学生争相地在那去做课题。这样有几方面的好处,他做的课题,实际上是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能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第二,企业也能够通过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了解这些学生,对他的能力、对他的这种人品等各个方面做了一些了解。同时,学生也通过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也可以考察企业,了解企业是不是能够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我们这样一种培养模式,实际上这些年来,我们逐步到西部就业的就越来越多。同时,我们也是请西部的、请基层的,包括我们请这些校友到校园来,和学生交流,谈他本身这种企业的整个发展情况,他们能够提供的事业发展的平台,这样交流多了,学生对西部、对基层认识多了,这样他就更多地愿意去了。  

[主持人]:我们也相信像这种西部基层的工作在我们优秀毕业生的建设当中会越来越好。因为像十几年前,大家都觉得考大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今考大学越来越简单了,所以也造成就业越来越难。现在家长和学生肯定对于高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学校是如何面对家长以及学生对学校的这种高要求呢?  

[张来斌]:您刚才所说的考大学相对以前来说是更容易一些,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所给大家提供的机会。当然,它的背后是得益于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青年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大学来学习,我觉得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  

[张来斌]:当然,对于高校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它本身的使命和责任。当然,对于我们学校这一块,我们始终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提出这样的理念,就是要善待学生。实际上,我经常在学校和我们一些学生,包括和我们一些教职工交流,把到我们学校学习的这些学生,我觉得把我们和他们的定位是否能够放在这三个方面,一是师生关系,他到我们学校来是学习的,你可以传授知识。同时,也是一种朋友的关系,这样我们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同时,我们也是一种家长的关系。你应该像家长一样去关心这些学生,所以,我就提出了善待学生。所谓善待学生,就是要把最好的老师给这些学生,让最好的老师到讲台上去给本科生授课。第二,把最优秀的、最优质的资源提供给学生。另外,我们要把更多的选择给学生。所谓选择,包括我们的选专业,包括我们的选课,包括我们的选老师,我们尽量让学生有这样的选择权。比如选专业这一块,实际上我们从2000年开始,学生考进大学以后还有两次选专业的机会,而且基本不设定太多的门槛,只要本身那个专业愿意放,这个专业愿意接收基本就可以,接收的专业还要看他学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各种各样的能力来接收他。一般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于专业的选择,虽然有家长的帮忙,有自己的兴趣,但是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随机性,不是太明确性,这样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做这样的选择。我们正在探讨,包括除了专业的选择以外,还有课程的选择,包括今后要采取的教师的选择,让更多的学生有这样的选择,这是第三,善待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  

[张来斌]:另外,意味着对学生更多的尊重。我所强调的是到你这儿来的学生,一定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这样对他人格的养成,对他整个和社会的交流,会起到良好的心态。另外,要把最多的关注给予学生。因为大学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包括考分也是都不一样的,还有不同的性格,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既然到石油大学来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的学生,都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对不同的学生都要给予关注,包括对贫困生,包括对于一些性格有些和其他不太相同的学生,我们都给予关注,也就是我经常说的,在善待学生方面要有五个意味。  

[主持人]:这也是回归到学校教育人才的本质、教育理念,这也是树立良好大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根底。像您所说的专业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石油大学一些优势专业都有哪些?  

[张来斌]:中国石油大学一些优势专业围绕着从石油的发现一直到把石油炼成成品油,整个生产链的过程,包括石油地质、石油工程、化工、储运、机械、市场营销等等涵盖在各个方面。应该说这些专业的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  

[主持人]:这些专业毕业的同学,目前主要的工作方向都是哪些呢?  

[张来斌]:主要是在石油石化企业比较多一些,去了以后,总体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同时,对于学校来说,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我刚才说,我们专业的设置要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比方说海洋,要走向海上,包括大家所说的走向生态,我们专门办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当然,包括一些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包括办一些相应这样的专业,都是围绕着整个发展需求来说。  

[张来斌]:同时,我们还要做另一面,对于一些就业率比较低的、社会需求也不是太大的,而且办学质量相对来说和其他专业来说,可能还有一点差距的,我们从减少招生数量开始,直到停止这个专业招生。我们要真正地把学生的选择、他的喜爱,作为我们最终的需求。我也经常和我们的教师说,如果你把他作为自己的孩子对待的话,有些事情你就好理解了。  

[主持人]:学校这些专业设置,实际上是紧密围绕社会发展方向、用人需求。因为有些同学可能现在毕业这么难,我干脆本科毕业先不找工作了,我继续读研究生。其实有些人会觉得你是积极向上的一个表现,有些人会觉得你是一个逃避的现象,学生该如何平衡这两个问题呢?  

[张来斌]:这也是经常学生问我的问题,我走到校园里,经常学生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应该说这个问题说好回答也好回答,说难回答也难回答,因为这是个人价值取向的问题,个人于整个人生设计的基本的判断问题。因为很难说大学毕业以后,对你的成长有利,还是研究生毕业以后对你的成长有利。总体上从统计数据上判断,当然你获得的学位越高,你获取的知识也越多,你各种各样的训练,包括你本身的这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肯定会越多,这样机会也就越多。对就业本身这件事情来说,还和当年整个社会需求相关。所以,很难判断三年以后,他的社会需求就会比现在好,或者比现在差。如果仅从就业这个方面,我跟学生说,很难给你作出一种准确的判断,就是三年以后是好还是不好,关键取决于你自己对价值的一种判断,对你整个自己成长的一种判断。  

[主持人]:学生对自己还要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还要看社会对未来发展方向是如何的。我们知道总书记在视察天津工作讲话时提到,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作为高校来说,我们如何在这方面助推学生自主创业呢?  

[张来斌]:自主创业这块,对于高校来说,更多是一种理念、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我们在整个课程设置中,也设置一些自主创业的课,我们本身也提供很多一些机会,让学生有自主创业所谓的实训,包括我们学校专门有一个学生活动中心,我们在学生活动中心专门提供一些场所,让学生能够去提出自己的自主创业的方案,在学生活动中心自己去实践。我觉得更多是一种理念和能力培养方面的事情。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中国梦是现在非常热门的词汇,刚才您也提到,作为大学教育来说,从哪几方面塑造学生的中国梦?中国石油大学有什么样的梦?我们学校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梦?您有什么样的梦呢?  

[张来斌]:对于中国梦,自从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全国上下都很振奋,实际上就是两个一百年,一个是建党一百年的时候,使我们中国整个达到小康的水平;二是建国一百年的时候,中国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这样一个水平,应该说大家都很振奋,全国上上下下都在讨论这样的问题。当然,对于高等教育,也有高等教育的梦,学校也有学校的梦。当然,对于学校的层面,我说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就是我们学校的梦,也是我个人的梦。当然,我为祖国献石油,对于学校来说,你怎么为中国的石油石化工业提供技术支撑,提供人才支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是我们需要在讨论这个梦的时候,要把它落实到具体的一些行动上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大的中国梦的前提下,自己价值的实现,自己整个成才的路,应该和中国梦这个大的梦相匹配、相适应,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而不能一味地去以自我的意识来发展。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今天做客我们的访谈,也非常感谢您所在的学校中国石油大学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社会的人才,再次谢谢您。  

[张来斌]:谢谢主持人,谢谢网友。  

[主持人]:各位网友,您想了解更多教育信息,请您继续关注人民网教育频道,感谢您今天的收看,我们下期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