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华灿:我所感受到的教育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4-06-04 | | 作者:方华灿 | 浏览量:
我1930年出生,1952年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到清华大学石油系任教,次年随石油工程系转入新建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此后我从未离开过这所大学,与她相伴了七十年,目睹了三次创业的艰辛,见证了学校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辉煌,其间方方面面教育了我。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我学习之后倍感亲切,深受教育,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今从这个方面回顾。
报效祖国 忠于人民
1952年刚到石油工程系时,我不愿意在学校搞教育,几次找领导,请求放我到玉门油矿现场工作。领导开导我说:“教师是‘工作母机’,多么重要啊!培养出成千上万名石油工业建设者,比你一个人参加大西北建设,贡献要大得多。”这番话使我眼前一亮。自此我开始培养自己对教育工作、教师工作的热爱,及至“桃李满天下”时,我感到非常幸福。
1952年10月,我参加了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工作组”。组长为石油管理总局人事教育处处长连庆溥,她安排我编写“建立北京石油学院计划任务书”, 目的是呈报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审批该项目。连处长向我传达了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及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后,指出:“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抗美援朝及民用需要大量石油,急需培养大批石油工业建设人才,你在编写时,一定要将建立北京石油学院的重要意义讲清楚。”想到在玉门油矿实习时亲眼看到的一辆辆满载桶装汽油的卡车,将刚出厂的汽油运往西安火车送到抗美援朝前线的情景,我深深感到建设石油学院、从事石油教育,就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报效祖国。
初到清华大学石油系,系里给我们三位青年教师的任务是“学习苏联建立我国没有的石油矿场机械专业”。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要开出三门新专业课,我们每人分了一门,都要马上开课。没有教材,只有俄文的课程教学大纲,怎么能开出新课?这就要“过教学关”。不懂俄文,就去学“速成俄文”,现学现译点儿俄文资料;来不及编写全书,就编油印活页讲义,边编边刻板直至深夜,第二天清早用油印机赶印,拿到教室时仍留有油墨香味,学生戏称“油墨香”来了;没讲过课就“面壁”,一个人对着墻壁反复默讲,再在教研室内试讲,通过后上讲堂。“过教学关”教育了我,直到今年我给学生作“海洋油气能源转型中的新能源”讲座时,仍是自己动手制作PPT,并反复修改及“面壁”后,才上讲堂。总之,人民教师就是要扎实做好每一个教学工作,一辈子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忠于人民。
仁爱敬业 甘于奉献
“仁者爱人”,这是师爱的最高境界。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爱生如子。我22岁就成了教师,父亲知道后对我说:“你当了教师要爱徒如子啊!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那时,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的部分学生,被分配到石油系石油矿场机械专业,有的学生不愿意,闹情绪,系里就让我们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向他们讲述了我在玉门油矿实习时的亲身经历与体会,三番五次到他们宿舍谈心,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这时我开始懂得什么是师爱,对学生的关爱应从哪里入手。后来,我带研究生时,发现有的学生政治上要求进步,我就引导他们向党靠拢。有的提出入党申请,并让我担任入党介绍人。这使我进一步感到,师爱还包括对学生政治上的关心。我带的一位硕士生毕业后出国攻读博士,他走后妻子独自生活,困难不少。一次她病倒在床上不能去医院,我就帮忙请大夫到她家里医治。这件事启发了我: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也是师爱不可缺少的。就这样,我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爱生如子,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晚年,学生来看我,我们促膝而谈,亲如家人。
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学校任命我担任机械系党支部书记,我有畏难情绪。校党总支书记与我谈话,他说:“不会做就学嘛,在战斗中成长,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干一行爱一行,你一定会做好系的工作的。”他的这番话点亮了我爱岗敬业的“蜡烛”。
我没有与高级知识分子共过事,就在实践中学,终于能与系主任蔡伯民教授配合默契,团结全系师生员工一道儿奋斗,把机械系建成了全校先进系红旗单位。及至迁校山东,在人员流失、设备损坏、教学及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仍与全系师生员工一起迎难而上,为再建一所高水平大学而努力。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我自己给教师开了英语及机械振动学两门提高课。就这样,我在机械系一干就是31年,越干越热爱机械系,以至于1984年我调到校领导岗位后,仍心系机械系。在校庆50、60、70周年时,我三次向机械学院领导“请缨”,为学院编写出版了三部回顾院史的书籍《辉煌五十年》《辉煌六十年》《辉煌七十年》,以寄托我对机械系的“乡愁”。
1992年我调回石油大学(北京)机械系任教。系里找不到人开新课“专业英语”及“机械可靠性工程”,我就主动承担;系里试点“机械原理”课双语教学,我就编写出版了《Mechanism Design》英文教科书给该试点课使用。1996年我退休,又被聘为机械系教学专家组组长,一干就是17年。此间, 我还编写出版了《论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帮助教师讲好课。2011年我辞去专家组工作。此后,我心系海洋石油,80岁时出版了《海洋石油工程》上、下两册, 90岁时出版了《方华灿文集——海洋石油装备进展》。我还出版了《寄语大学生》一书,启迪学生成才;为研究生开设了“海洋石油装备新进展”讲座,给学生“充电”。就这样, 我写出了自勉诗句“耄耋尤应壮志在”,蜡烛不息,奉献不止,乐哉!乐哉!
立德树人 严于从教
1952年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首次讲话时提出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我听后很受教育,觉得作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本领,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1964年,我带领机械系的一个调研组,到大庆油田调查毕业生质量。他们普遍认为,北京石油学院的毕业生政治上过硬,因而能在石油大会战中作出很大贡献。这次调研使我进一步感到,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教师必须把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此外还要始终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及因才施教的理念。
古语有云,严师出高徒。上大学时,严的环境使我感到教育工作必须“严”字当头。北洋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素以“三严”(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闻名。1948年,学校宣布一年级每月进行一次数、理、化统一考试;学年末的期末考试一门课不及格就退学,无补考。同学们都紧张地学习,生怕被退学。及至第一个月统考时,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教授亲临现场监考, 非常严肃。后来,我在系及校领导岗位上时,就以李书田院长为榜样,给自己规定了三条,即每学期开学必进教室听课,以检查教学秩序;期末必进考场监考,以督导执行考场纪律;期中必进行期中检查,以督促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一直传承母校的从严治学、从严治教理念。我讲课时,若有迟到的学生,必须交出书面检讨。带研究生时,我常对学生说:“科研是极其严肃的工作,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大意。”一次,在学生座谈会上,我听到一位学生说:“老师一门课可能会讲几十遍,若一堂课未讲好,下次可以总结再提高,但我们学生可能一辈子只听这一次,所以请老师们全力以赴讲好每一堂课。”我听后很受教育,不仅以此鞭策自己认真备课,还常给年轻教师讲,以此为鉴。
1960年我在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的熔炉里,受到了“三老、四严” 的熏陶,进一步感到必须将“严”字始终贯穿于教育之中。
追求卓越 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目标。追求卓越既可推动塑造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又可推进所从事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从塑造自身来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卓越应该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一名言行在社会上都高尚的人。
从推进教育事业来看,追求卓越及勇于创新的驱动非常明显。以办学为例,1952年我编写“建立北京石油学院计划任务书”时,领导指示我一定要将“经过若干年努力,北京石油学院要达到甚至超过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的水平”写进去。结果,1965年我校胜利实现了,追求卓越的动力凸显。华东石油学院再建时提出的“建成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于1988年完满实现,这也是追求卓越的硕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孔雀西北飞”,自2015年开始,在新疆克拉玛依,兴建了拥有7200亩地校园的新校区,更是全国高校之首创。显见,这些都是教育家精神在办学中的生动体现。
以学科建设为例,海洋石油装备学科一直在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驱动下前进。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并查明它与渤海里的油气田相连,石油部决定“下海找油”。康世恩副部长来我校作动员报告,号召师生转学海洋石油。我很受鼓舞,决定从陆上石油矿场机械转向海洋石油装备,为祖国建成一流海洋石油行业培养新型人才。开新课,无教材就自己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海洋石油钻采装备与结构》教科书。做科研,建立了国内高校第一个海洋石油钻采设备研究室,招收了国内第一批海洋石油装备研究生。我们团队以“海洋石油钢结构的疲劳寿命”为科研主题,一步步开拓前进,终于建立了模糊概率断裂力学新学科分支,出版了《模糊概率断裂力学》《海洋石油钢结构的疲劳寿命》《冰区海洋石油钢结构工程力学》《冰区海上结构物的可靠性分析》等专著, 并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进步奖10项。与此同时,我们将研制成的“冰区海洋石油平台服役寿命及可靠性评估”计算软件提供给渤海石油公司,用以评估平台剩余寿命,获得了很大经济效益。显见,学科建设的进展与科研成果的获得,都与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驱动分不开。
综上,教育家精神是教育事业成功之本, 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永放光茫。